
新就業群體黨建的邏輯理路與實踐進路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統一戰線教研部教授 鄭琦
新就業群體是數字技術深度變革勞動關系的時代產物。加強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不僅是傳統黨建向新興領域延伸的工作需要,更是贏得青年、贏得民心、贏得未來的戰略工程。應以互聯網思維精準把握和匹配群體特質,以系統思維強化跨部門協同聯動,以創新思維探索組織與管理的有效方式,通過組織再造、管理協同與功能重塑,將分散的原子化勞動者整合為具有強大內聚力的治理共同體。
首先,織密黨群組織網絡,實現動態靈活覆蓋。構建黨群組織網絡,形成“金字塔-網狀”的組織架構;不斷提升黨組織覆蓋質量;加強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建設,構建三級同心圓網絡結構;突出各自優勢,避免同質化傾向。其次,網上網下雙軌運行,強化黨員全過程管理。構建智能化黨建管理平臺,創新數字化黨員教育管理;打破數據壁壘,加大技術賦能黨建工作的力度;強化網上網下聯動,打造有溫度的組織活動。再次,思想引領與服務凝聚雙輪驅動,提升政治認同。整合服務資源,突出黨建標識;融入基層治理,提升社會認同;維護合法權益,加強政治整合。未來,應不斷在理論和實踐中探索創新,使黨建工作適應新就業群體的特點,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把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新力量”轉化為黨最堅實、最可靠的“新基石”。(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鄭琦,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統一戰線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基層黨建、國企黨建、黨員隊伍建設。主要著作有《基層黨組織與基層治理》《中國共產黨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基本經驗》(論文)等。
“三新”黨建與黨的人民性實踐發展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 郭道久
人民的范圍和人民利益訴求具有時代性,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變化,因此,黨的人民性也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需要在實踐中隨著人民內部組成和利益訴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從而保證黨的人民性能夠得到充分實現。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的鮮明底色與力量源泉。新時代,我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三新”群體作為新的社會群體和人民構成的新形態蓬勃興起,在激發經濟活力與社會多樣化發展的同時,也對黨的傳統組織模式和工作機制提出挑戰。
將“三新”群體有效納入黨的組織體系、工作體系和聯系服務范圍,絕非僅僅為擴大黨組織覆蓋面,而是新時代黨堅守和踐行人民性、鞏固執政根基、凝聚復興偉力的重大舉措。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黨的組織嵌入和工作創新,在“三新”領域有效實現代表人民、組織人民、為人民謀幸福的要求,更充分彰顯黨的人民性特質;通過持續深化“三新”黨建,黨能夠更充分地代表、組織和服務最廣大人民,不斷鞏固執政根基、凝聚復興偉力,團結帶領全體人民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認識“三新”黨建的重大意義,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更優的機制,推動“三新”黨建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郭道久,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政府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政府與政治、政黨政治。主要著作有《以社會制約權力:民主的一種解析視角》《“強國家—強社會”:我國社會組織發展的政治分析》等。
黨建引領“三新”群體參與基層韌性治理的協同機制研究
——上海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 高立偉
黨建引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鮮明特征。在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及社會結構加速演變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導航儀”“黏合劑”“推進器”功能優勢,引領廣大“三新”群體參與基層韌性治理,已形成重要創新路徑。在黨建引領的導航、黏合與推進作用下,“三新”群體被重新定義為基層韌性治理的“同路人”和“主人翁”。與此同時,其面臨價值理念、組織覆蓋、資源支撐、機制渠道、環境氛圍等方面的諸多挑戰。
“三新”群體參與基層韌性治理是一種主體參與平等化、信息資源整合化、服務保障精細化、應急響應快捷化、治理效益共享化的社會治理創新模式。為此,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三新”群體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地位、賦權賦能與激勵包容、嵌入融合與優勢轉化、權益保障與共建共享、數智賦能與精準應用的原則上,應積極構建政治引領、組織動員、利益整合、服務凝聚和能力提升等協同機制,充分釋放黨建引領的方向把控力、平急轉換力、資源調配力、協商共建力及培育建設力,推動新時代基層韌性治理向更高質量邁進。(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8期)
作者簡介
高立偉,上海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方向為政黨建設與治理創新、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主要著作有《百年大黨學習叢書:優秀黨員必修課》《論政黨生命力建設:概念、邏輯及方法論自覺》(論文)等。
推進基層考核化繁為簡的主要方向與優化路徑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吳興德
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是我們黨推進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切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賦能的重要抓手,更是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的關鍵之舉。科學管用的督查檢查考核機制是引領改革發展的“指揮棒”“風向標”,也是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的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切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支持基層干部大膽干事、樹立威信,支持群眾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社會治理中的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對如何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義,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作出“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等七個方面的細致規定。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一以貫之、堅定不移推動為基層減負,“強調要化繁為簡,不搞‘繁瑣哲學’,把基層干部從繁復考核中解脫出來”,激勵他們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沖鋒在前、建功立業。
當前,推進基層考核化繁為簡仍面臨體制慣性形成的“考核依賴”等挑戰。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把握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切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等方向,采取以“嚴”字當頭、把“減”法用好、從“實”處落腳等優化路徑,持之以恒地推進基層考核化繁為簡。(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吳興德,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黨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主要著作有《以“查”“治”貫通阻斷風腐演變》《中國共產主義旅歐組織的創建歷程、主要特征及其精神傳承》《<馬克思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柯伯年譯本考》等。
人民論壇網評 | 潤澤青春 以水為脈譜華章
日前,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行。這場活動以水為脈、沿水而行、以水育人,為廣大青年開啟了一場思想的洗禮與精神的升華之旅,啟迪青年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譜寫青春華章。
水的柔韌,是其顯著的特質之一。河海大學師生圍繞110年的辦學實踐,生動展現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傳奇佳話。這不僅是對水的追隨,更是對初心的堅守。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廣大青年應從水的柔韌中汲取力量,以水之柔,潤澤初心。無論面對多么艱難的環境,都要保持初心不改,以柔韌之心應對各種挑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廣大青年要以水為鏡,不斷滋養初心,讓信念在柔韌中愈發堅定,面對工作中復雜的形勢和艱苦的環境,堅守崗位、默默奉獻、以柔克剛,用實際行動詮釋對初心的堅守。(作者:鄧茜,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