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舊小區變身“幸福家”的治理溫度
大江之尾、海之端,江蘇南通,這座被譽為“江海明珠”的文化名城,歷久彌新。寺街、西南營等歷史街區,青苔掩映、墻影斑駁,河邊石板道道痕跡,訴說著這座城的鐘靈毓秀與深厚底蘊。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南通考察,點贊南通“好通”、滄桑巨變、生活幸福。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化作“巨變實景”,在崇川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如火如荼,一條條卓有成效的治理路徑正徐徐鋪展,繪就城市更新新畫卷。
從“失管脫管”到“齊抓共管”,崇川區積極探索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新模式,組建公益性物業服務實體——物業服務社。通過“黨建引領、公益為民、治理融合、專業外包”的方式,推動老舊小區物業管理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多方合力破解失管、脫管難題,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從“十五五”規劃建議深刻認識黨的自我革命的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 柴寶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指出,二十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一以貫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這一表述的變化,清晰勾勒出新時代黨的建設持續深化的發展軌跡,對全面從嚴治黨這場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從治黨邏輯來看,“縱深推進”是在“一以貫之”基礎上,對全面從嚴治黨的廣度、深度與力度,提出的更高標準。從治國邏輯來看,這一自我革命通過“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的實踐邏輯,有效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力,并貫通于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治理循環中,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柴寶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政黨政治、黨內法規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表論文120多篇,出版《政黨認同問題研究》《政黨政治導論》等著作多部,合譯《新制度主義:理論與爭議》等著作多部。
“十五五”規劃建議對黨治國理政經驗的傳承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導 齊衛平
以規劃引領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高瞻遠矚的眼光謀劃發展戰略,作出重大部署,擘畫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為黨和人民走準、走好、走實、走深新時代新征程的奮斗之路,指明方向。
作為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十五五”規劃的制定,堅持問題導向,把脈現實、問診實踐、形成聚焦,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十五五”規劃建議再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形成“總體性要求”的新定位,樹立起“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性坐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檢驗“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我們黨必定團結帶領人民,以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成就,樹立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齊衛平,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導。主要從事中共黨史黨建、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和政黨等方面的研究。主編、合著、參編著作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0余項。
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提振消費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史丹
消費是最終需求,既關系著經濟發展,也關系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成為今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為進一步提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需對現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行合理調整,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使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分配結構得到優化,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隨著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國內消費持續發力,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更有力的引擎,并促進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的良性循環:通過提高居民收入促進消費,再以消費激活市場,形成“政府鼓勵消費—消費激活市場—市場帶動企業—企業擴大投資”的良性循環。(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史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產業經濟學。代表作有《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進》《中國能源效率的地區差異與節能潛力分析》等。
以生態環境法典編纂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突破
——清華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鄧海峰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需要生態環境法治的堅強保障。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通過對現行生態環境法律制度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集成升華,編纂一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系統規范協調的生態環境法典,是一項立法系統工程。生態環境法典以總分結構提升法律融貫性、明晰效力位階,強化環境法秩序統一;通過法定化部門職責、廣域覆蓋執法制度、統一執法標準,破解權力配置不均、制度供給不足等困境;明確制度銜接機制,整合碎片化裁判規則以實現定分止爭;通過強化法律責任的剛性約束,推動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協同共建綠色低碳社會。
征程萬里風正勁,使命千鈞再出發。生態環境法典的編纂具有標志性意義。相信隨著法典的制定實施,無論是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還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抑或是國家的治理結構形態,均會發生深刻改變,進而助推“十五五”時期,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突破性成就。(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鄧海峰,清華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資源法、自然資源物權。主持或參與多項環境資源法相關課題研究,在《中國法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7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6部。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