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十年:歷程回顧與未來展望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科技與網絡安全所所長、研究員 李艷
2025年11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烏鎮舉辦。本屆峰會以“共筑開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數智未來”為主題,恰逢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周年。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首次向世界發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倡議。該重要理念的誕生,深植于全球化浪潮與互聯網革命交織的歷史脈絡,并在網絡空間發展實踐中得以充分印證。
十年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不斷豐富,網絡空間的立規建制不斷完善,網絡空間務實合作與共同發展不斷推進。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從一個立足長遠、應對變局的中國倡議,逐漸發展成為國際社會關于網絡空間未來走向的重要共識。其所蘊含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精神,與時代發展的潮流高度契合。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來,以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為代表的新興技術集群式爆發并快速演進,國際社會再次站在邁向更加高維數字社會的新臨界點。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把握世界發展大勢與應對安全挑戰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我們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多邊參與、多方參與,以最大的誠意和智慧推動對話與合作,將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轉化為惠及全人類的生動實踐。(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李艷,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科技與網絡安全所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與網絡戰略與安全研究,發表多篇論文,并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
亞太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合作基礎及發展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許利平
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赴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譜寫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新篇章。亞太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外交思想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推動亞太區域合作、構建亞太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它與周邊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等區域命運共同體相互呼應、協同推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深刻理解亞太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發展基礎與未來前景,有助于我們深刻領會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內涵與時代特征,對于推動亞太區域合作、共促亞太繁榮,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2026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在中國深圳舉行。未來,中國將繼續與亞太經濟體一道推動亞太自貿區和亞太共同體建設,共同促進亞太命運共同體構建走深走實。(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許利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東南亞政治與國際關系、亞太社會與文化、非傳統安全等。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與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路徑》《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東盟關系》《當代周邊國家的中國觀》等。
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吳惠芳
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全面提升耕地質量與糧食綜合產能、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土地規劃、農業生產實際、農民真實需求、資金保障、水源調配和生態保護等方方面面。如何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協同推進耕地保護與農田質量效益提升,走出一條高標準農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亟待回答的重要課題。
探索推動耕地地塊整合的多樣化路徑,政府部門可以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鼓勵各地自下而上因地制宜推動耕地整合。多措并舉強化高新技術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應用,引導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參與灌排系統、田間道路、農田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開展差異化的“適地適人”技術研發、推廣與應用。實施區域差異化精準建設,細化不同地區在“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綜合配套上的具體建設要求,科學選擇適宜不同地理環境與經濟社會條件的建設模式。持續推進提質升級攻堅行動,構建多樣化、可持續的投入保障機制。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長效管護機制,由基層政府牽頭,制訂“高標準農田管護責任清單”,將管護責任不斷細化、切實落實。(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吳惠芳,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農業與農村社會學、鄉村治理、鄉村文化等。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橫向合作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近百篇,獲得多個省部級科研成果獎項。
有效釋放高標準農田產能潛力
——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藍紅星
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是確保我國糧食高產穩產的“保險鎖”。高標準農田是指以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為首要任務,一體化提升地力、產能、效益,采取標準化方式新建或改造形成的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位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農田地力不斷提檔升級,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四梁八柱”政策體系加快構建,為我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1.2萬億斤、1.3萬億斤、1.4萬億斤三大新臺階提供有力有效支撐。
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為同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生產韌性奠定“地基”。高標準農田建設既要高標準、更要高質量,統籌推進錨定總量、提質存量和拓展增量,以“建—用—管”聯動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以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深度融合有效釋放高標準農田產能潛力。(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藍紅星,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減貧、糧食安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0余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2項。
古代禮樂文化中的“樂”:審美意涵與社會功能的交融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付林鵬
禮樂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體系,其不但是古人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價值觀念乃至精神氣質的凝煉和呈現,更是中華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礎之一。
禮樂文化中“樂”之形成,經歷漫長的時期。從巫覡時代的巫術手段,到祭祀時代的儀式媒介,奠定“樂”形成的文化基礎,及至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禮作樂”,才讓兼具審美意涵與社會功能的“樂”成型。一方面,作為藝術形式的“樂”,雖然可以給人以感性和直觀之美,但是古人更重視其中蘊含的審美特質及道德理性;另一方面,具有社會功能的“樂”,通過審樂知政、樂以和同、移風易俗、樂以殖財等方式,在社會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樂”所兼具的“美”和“善”兩大品格,深刻塑造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付林鵬,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中國音樂文學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周代樂政與文學》《兩周樂官的文化職能與文學活動》,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等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