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系統發展滯后造成智能化水平難以提高。相對于硬件方面的技術差距,軟件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顯著。長期以來,我國重硬件制造、輕軟件開發的思維十分普遍,智能制造裝備生產企業的軟件技術積累嚴重不足。近年來,雖然制造企業和軟件企業的系統集成能力有所增強,但鮮有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智能制造基礎軟件系統的開發,國產數控機床、機器人等高端產品還大量使用國外軟件系統,國內軟件企業的研發也主要針對消費產品市場。在跨國公司布局智能制造裝備模塊化生產和操作系統研發時,我國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將面臨基礎操作系統缺失的風險。
跨國公司壟斷勢力擠壓國內企業發展空間。當前,全球智能制造產業的壟斷勢力已基本形成,對后發國家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形成了掣肘作用。雖然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裝備的需求市場,但7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ABB、FANUC、YASKAWA等幾家國際巨頭所占據,高端市場的90%依賴進口,國內還沒有一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制造企業。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市場的增長提速,跨國公司加快了在國內的戰略布局,以合資或獨資形式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建設工廠,雖然對帶動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進一步擠壓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的市場空間。
促進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對策建議。新科技革命為我國發展智能制造及相關產業帶來重大機遇,我國應把握“機會窗口期”,積極總結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推動我國產業技術升級,實現制造業競爭優勢由傳統要素優勢向技術優勢的轉型。
將基礎系統軟件的開發和標準的制定納入到頂層設計中。未來智能制造的發展將圍繞軟件系統展開,例如,德國智能工廠建設就基于信息物理系統,GE、西門子等都由傳統制造向服務化轉型,為用戶提供一整套的系統解決方案。作為互聯網企業的谷歌將研發目標瞄準機器人的操作系統和標準建設。我國之所以要從國外進口高端裝備和成套生產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工藝數據庫和專家系統,這是我國發展智能制造產業的短板。因此,必須重視基礎軟件系統和標準的制定工作,形成自主的智能制造產業制高點,避免在硬件制造中再次受制于國外操作系統。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國產機器人自主品牌。我國的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由于發展階段、條件和目標不同,機器人產業很難也不能再走傳統“市場換技術”的老路。將來應大力推動核心關鍵技術的攻關項目,加強對技術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同時,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機器人骨干企業,發展一批創新力強的中小型企業,提升國產自主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大力培養技能工人,注重利用全球人才資源。從美國的《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到《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再到《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都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重要的政策內容,通過對工人進行培訓提高其勞動技能,以適應先進技術發展的需要。我國也要大力發展滿足智能制造要求的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以不斷適應制造業變革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同時還要吸引全球制造業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利用全球人才資源發展中國智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