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北平原的沃土上,江蘇豐縣這座千年古城正煥發著新的活力。近年來,豐縣團縣委始終堅持黨建帶團建,將黨建引領作為工作抓手,以“講好青年故事、激發城市活力”為主線,創新打造“小城新青年”品牌IP,通過全媒體傳播、資源整合和典型選樹,為青年創業者搭建舞臺,讓青春力量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小城新青年”品牌已挖掘各領域典型人物30余名,帶動就業超3000人。
整合資源,織就青年創業“一張網”
“跨部門協作+精準調研”是豐縣挖掘青年人才的核心模式。團縣委聯合縣農業農村局、經發局、青商會等單位,制定“創業青年畫像”,聚焦現代農業、電商經濟、智能制造三大領域,按年齡、行業和創新性細化篩選標準,構建起覆蓋全縣的人才挖掘網絡。
李思超打包發貨本地農產品
2021年,曾在旅游行業打拼的李思超回到家鄉豐縣,投身農業創業。通過團縣委與農業農村局的聯合調研,他一直在探索打造“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農業”項目,為家鄉開拓出一條更具活力與潛力的發展之路。如今,他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產品多元化銷售,帶動周邊100余戶村民就業。李思超感慨道:“團組織不僅幫我對接政策,還聯系專家指導種植技術,讓我的‘田園夢’照進現實。”
馬馳在空中草莓基地修剪多余分叉
在團縣委的資源對接下,“90后”馬馳創辦的藍川農業品牌成功打通上行通道,通過草莓采摘+大城市直供的模式,他僅用幾年時間便將草莓的銷售額提升至1800萬元,成為縣域農業企業的標桿。團縣委積極聯絡本地帶貨達人幫助其拓展線上渠道,馬馳的團隊還進一步探索“電商+孵化”模式,帶動本地30余名青年加入電商行業。近年來,馬馳先后榮獲豐縣第二屆鄉土人才、市級青年崗位能手、徐州市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徐州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選樹典型,點燃青春榜樣“一團火”
豐縣團縣委以“深度采訪+全媒傳播”放大典型效應。縣融媒體中心開設“小城新青年”專欄,通過文字、視頻、圖片立體展現青年風采。
張敬昂查看金蟬種苗情況
大學畢業的張敬昂,通過引入綜合生態園概念,創新“金蟬養殖+羊肚菌”種植相結合的復合種養模式。他與八位志同道合的大學生共同創建了金蟬養殖技術服務中心,為養殖戶提供免費技術培訓、幼蟬養殖技術指導以及采購銷售一條龍服務。目前,已有1000多名農民在張敬昂的帶領下學習金蟬養殖,走上了創業致富的道路。
李錦超整理牛蒡產品貨架
李錦超瞄準豐縣特產牛蒡,創新開發牛蒡蛋卷、代餐粉、牛蒡面膜等深加工產品,組建電商團隊帶動就業。如今,他的團隊人均月薪突破5000元,產品遠銷全國。“沙土地里也能刨出‘金枝’!”李錦超的創業故事成為返鄉青年扎根鄉村的典范。
平臺賦能,打造青年服務“新生態”
團縣委對選樹的典型人物建立長期跟蹤服務檔案,打造“小城新青年”IP平臺,定期回訪了解其創業發展情況,及時協調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且整合各職能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提供創業政策咨詢、項目申報指導、金融服務支持、法律援助等全方位服務,為創業青年解決實際問題,助力創業項目落地生根。
李校忠查看蔬菜長勢情況
“致富能手”李校忠在宋樓鎮王崗集創業初期,由于不懂技術虧了50多萬元,團縣委在了解其困難的情況下幫助其聯系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并聯系金融部門幫助其解決資金問題,先后投資100多萬元,使其逐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2020年,李校忠通過訂單農業方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從李思超的智慧農業到馬馳的草莓電商,從張敬昂的綜合生態園到李錦超的牛蒡產業鏈,豐縣青年的創業故事印證了“小城亦有大舞臺”。“青年是城市的未來,我們搭建平臺就是讓每個夢想都能在豐縣扎根生長,實現小城與青年的‘雙向奔赴’”。豐縣團縣委書記李浩表示,“未來,豐縣將繼續深化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讓更多‘小城新青年’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經濟轉型的‘關鍵變量’”。(作者:朱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