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呈現出國際合作日益區域化俱樂部化、產品供應本土化近岸化、技術標準綠色化低碳化、數字化發展失衡化鴻溝化等鮮明特征。這些趨勢引起產業鏈供應鏈制度、運營和信息等多重安全風險。為強化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亟需構建全球智慧供應鏈監控平臺與風險預警模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可視化與風險預警能力;完善應對體系,增強國內產能備份與技術自主性,并積極拓展供應鏈渠道,以強化供應鏈韌性;加速產業鏈供應鏈標準研制與加強國際貿易解析能力,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話語權與反制能力。
【關鍵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發展趨勢 安全風險 安全基礎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美國政府推動新的全球關稅霸凌,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貿易伙伴濫施關稅,并且發布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報告,嚴重侵犯各國正當權益,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擾亂世界經濟秩序,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趨勢和風險,進一步強化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趨勢
數字化時代下,受地緣政治、疫情沖擊與多邊主義的綜合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日益呈現出四大鮮明且相互交織的趨勢,深刻影響各國經濟的發展路徑與競爭格局。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的區域化和俱樂部化。近年來,受地緣政治和逆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合作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化和俱樂部化趨勢,形成以特定地理區域為中心的合作模式,強調地理鄰近性和區域經濟的互補性,并且通過簽訂貿易協定、建立自由貿易區等方式,形成排他性或半排他性的合作圈層①。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2025年4月份以來正以關稅戰為基礎,加速推進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化2.0”戰略構想,其以技術封鎖為手段、以供應鏈重構為核心的單邊主義戰略布局日益凸顯。這種區域化合作在促進內部貿易的同時,間接增加了與區域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和投資成本,導致全球供應鏈的延長與延伸,并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的重構,甚至可能損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益,破壞全球經濟的平衡和穩定。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環節和關鍵產品的本土化和近岸化。受疫情沖擊的影響,近年來,許多歐美發達國家紛紛采取供應鏈回歸策略,將重要產品的供應鏈進行本土化和近岸化布局,引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刻調整與重塑②。這一趨勢不僅反映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對供應鏈自主可控性和抗風險能力的迫切需求,還預示著全球生產布局的一次重大轉型。這些國家以生產補貼、稅收優惠、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等手段,推動全球供應鏈重要環節和關鍵產品的本土化和近岸化生產。例如,2021年6月,美國發布《重建彈性供應鏈、重振美國制造業和促進廣泛增長報告》,在關鍵產業和關鍵環節的供應鏈中推行“去中國化”戰略,推動制造業的實質性回流;2022年8月,美國出臺《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進一步體現對本土化生產的堅定支持。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和近岸化的發展趨勢會引起全球資源分配不均、國際貿易關系緊張等問題。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技術標準和規范的綠色低碳化和壁壘化。在聯合國倡議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加速向綠色低碳化轉型,這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然而,歐美等國通過設立碳關稅、制定嚴格的環保法規和市場準入標準,試圖構建綠色貿易壁壘,以推動全球產業鏈的綠色轉型并保護本國產業利益,高昂的綠色低碳技術成本和嚴格的環保法規,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的障礙,進一步加劇南北差距。例如,歐盟《新電池法》不僅要求電池制造商對其產品進行碳足跡評估,還設定嚴格的碳排放限制,為動力電池的出口設置綠色壁壘。歐盟于2023年10月試運行碳邊境調節機制,該機制通過引入碳關稅等措施,對從第三國進口的產品進行評估,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綠色壁壘化趨勢。日本實施碳足跡管理制度,要求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企業對其產品和服務的碳排放進行核算。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發展的失衡化和鴻溝化。數字化正成為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革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出現數字化發展失衡化和鴻溝化的現象,這些現象正逐漸影響全球供應鏈均衡與可持續發展③。一方面,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能夠在數字化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上投入更多資源,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實力的限制,往往難以在數字化發展上實現與發達國家的同步,產生顯著的不均衡狀態。另一方面,由于不均衡狀態的存在,不同國家、地區、行業或企業之間在數字化水平、數字化能力、數字化效益等方面,形成明顯的差距或鴻溝,帶來全球資源分配不均、經濟差距擴大、技術依賴風險、技術壁壘、信息孤島和社會不平等問題,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不平等和沖突。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面臨的安全風險
上述發展趨勢在驅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持續進化的同時,埋下多重安全風險。隨著國際合作區域化和俱樂部化的加深,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制度不確定性風險加劇;本土化與近岸化趨勢增強了供應鏈的穩定性,但會導致供應鏈路徑依賴,增加國際關系變局引發的運營不確定風險;技術標準和規范的綠色低碳化轉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綠色壁壘化風險;數字化發展的失衡化和鴻溝化加劇數字鴻溝與網絡閉塞,產業鏈供應鏈的信息安全風險日益凸顯。
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產業鏈供應鏈制度不確定風險。近年來,全球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明顯上升,部分國家熱衷打造“小院高墻”,甚至假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制度不確定風險凸顯。貿易保護主義通過提高關稅、設置非關稅壁壘、實施國內補貼,以及簽訂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等手段,旨在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外國競爭的壓力。然而,這些措施不僅阻礙了全球貿易的自由流動,還引發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制度不確定風險,對全球經濟穩定造成深遠影響。
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加劇。例如,美國議員多次提議取消中美之間維持20多年的正常貿易關系,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試圖使兩國經濟“脫鉤”。取消最惠國待遇會給中美經貿之間添加無法逾越的壁壘,加劇雙邊的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另一方面,企業運營成本受貿易保護的影響而加速上升,限制企業進入新市場的能力,進一步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例如,2024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啟動針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業領域的301調查程序。其真正目的是限制中國物流業發展,阻斷中國與全球貿易聯系,提升美國物流業市場地位和供應鏈控制權。這提高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進出口成本,造成中國造船公司和國際物流公司全球市場份額受損,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增加產業鏈供應鏈制度不確定風險。
國際關系變局引發產業鏈供應鏈運營不確定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關系變局對產業鏈供應鏈的運營產生深遠的影響。貿易關系的變動是國際關系變局對產業鏈供應鏈影響最為直接的一方面。烏克蘭危機引起的全球貿易關系變動,加劇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價格波動,導致關鍵原材料的供應中斷或價格波動。由于俄羅斯在半導體等關鍵技術和材料高科技領域具有重要地位,沖突可能對這些高技術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干擾,進而直接影響全球技術創新和生產效率。
國際投資的變化也是國際關系變局對產業鏈供應鏈產生重要影響的方面。一些西方國家借助陣營優勢,通過國際制裁與企業撤資致使市場恐慌和資本流動紊亂,加劇產業鏈供應鏈運營的不確定性。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后,西方國家迅速采取行動,凍結俄羅斯高達3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并專門成立“跨大西洋工作組”,圖謀將這筆巨額資金據為己有。這種金融制裁措施不僅損害俄羅斯的利益,更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和不安。美國主導的金融制裁措施將引發部分國家的海外資產所有權風險,被制裁的國家將面臨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等問題,導致其產業鏈供應鏈無法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而陷入困境。此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可能因擔憂類似制裁而調整自身的貿易和投資策略,進一步加劇產業鏈供應鏈運營的不確定性。
數字鴻溝與網絡閉塞引發產業鏈供應鏈信息安全風險。一方面,數字化技術應用差距將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效率。為提升供應鏈競爭優勢,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動用國家力量打壓遏制中國企業和產品技術,提高其在數字化技術上的壁壘。例如,2024年9月,美國計劃簽署海底電纜《紐約聯合聲明》,該聲明要求網絡運營商采取措施保護供應鏈和數據安全,企圖將中國海纜企業排擠出全球海纜供應鏈。從供應鏈安全來看,海纜供應鏈的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可能導致敏感信息的泄露或被篡改,導致全球數據流通受阻,嚴重破壞正常的國際市場規則,威脅全球數據互聯互通和網絡安全,加劇產業鏈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另一方面,全球AI的應用差距加劇數字鴻溝問題,進一步給產業鏈供應鏈的信息安全帶來風險。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數據量急劇增加,若重要商業與國家數據被泄露或被惡意利用,將對產業鏈供應鏈的信息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此外,AI技術的快速迭代和廣泛應用可能導致一些落后國家和地區由于技術落后或無法與新技術兼容而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從而引發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促進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與安全的建議
2025年4月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構建高水平互聯互通網絡,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面對當前的趨勢和風險,持續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顯得尤為重要。為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亟需構建三層基礎制度體系。建立全面的預警體系。針對國際合作區域化和俱樂部化帶來的制度不確定性風險,構建全球智慧供應鏈監控平臺與風險預警模型。完善應對體系。針對本土化與近岸化趨勢可能導致的運營風險,增強國內產能備份與技術自主性,降低路徑依賴。加強反制體系建設。針對技術標準和規范的綠色低碳化轉型可能帶來的綠色壁壘化風險,以及數字化發展失衡和鴻溝化帶來的信息安全風險,加速產業鏈供應鏈標準研制,加強國際貿易解析與反解析能力。這三層體系相互支撐,共同筑牢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防線④。
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預警體系,防范斷鏈風險。構建全球智慧供應鏈監控平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可視化水平。鼓勵行業協會與相關智庫、機構、供應鏈管理咨詢機構整合先進技術,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設全球智慧供應鏈監控平臺,實現供應鏈信息的實時感知、監測和分析。在供應鏈信息的數字化和自動化管理的基礎上,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跨組織連接機制,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可視性和協同性。同時,加強數據隱私和安全保護,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構建健全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與精湛的技術防護屏障,提升供應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構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傳播預警模型,減弱風險傳導影響。根據產業鏈供應鏈的特點和運行規律,構建科學合理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傳播預警模型,從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韌性、抗風險能力等多個方面減弱風險傳導影響。基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數據,構建風險傳播模型,模擬風險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傳播過程和影響程度。通過模型分析和預測,識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和薄弱環節以及風險傳播的主要路徑和方式。在此基礎上,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應對體系,增強供應鏈韌性。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建設,需建立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提高國內產能備份和技術自主性。要在關鍵產業領域建立國內產能備份,確保在供應鏈受到外部沖擊時,能夠迅速啟動備份產能,保障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行。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將部分產業鏈關鍵環節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形成國家戰略腹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開放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并加大力度聚焦高端芯片等重點領域,加快補齊在先進工藝、基礎零部件、關鍵材料等方面的短板,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發揮我國供應鏈“鏈主”企業的核心作用,推動上下游企業形成價值共創命運共同體,積極應對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斷鏈風險,形成安全、韌性、可持續的現代供應鏈體系。
降低產業鏈供應鏈路徑依賴,積極拓展供應鏈渠道。這是增強我國經濟自主可控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關鍵舉措。一方面,要加快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布局的優化,降低路徑依賴。堅持開放共贏,在多樣化合作中加快“走出去”步伐。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分布,將生產、研發、銷售等環節分散到不同地區和國家,以降低對單一地區或國家的依賴,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地域風險。積極調整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建立區域性的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實現供應鏈的本地化和多元化,抵御“斷鏈”風險和過度依賴風險。另一方面,針對某些關鍵技術、產品部件供應受阻問題,積極拓展供應鏈渠道。積極研發替代技術或尋找替代產品,建立供應鏈的后備來源,拓寬多樣化供應商選擇,采取多源供應等備鏈計劃,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降低因技術封鎖或制裁而導致的供應鏈風險。同時,開拓新市場和新領域,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化供應鏈,通過渠道多元化來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靈活性和競爭力。
健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反制體系,提升標準話語權。加速產業鏈供應鏈國際標準研制,提升國際標準話語權,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度認識產業鏈供應鏈標準研制的重要性。國際標準是國際貿易和產業鏈供應鏈運行的技術基礎,掌握標準話語權有助于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政府或行業協會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產業鏈供應鏈標準的研制工作。盡快組建由具備豐富行業經驗和專業知識的行業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組成的標準研制團隊,推動重點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標準研制與發布。積極參與ISO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活動,加快國內產業鏈供應鏈標準的國際化進程,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進標準研制工作。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積極爭取我國的技術和方案被納入國際標準體系,加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加強國際貿易解析與反解析能力,豐富產業鏈供應鏈反制手段。盡快培養一批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具備數據分析能力的專業人才,加強國際貿易規則研究,深入研究國際貿易規則和相關法律法規,提升國際貿易解析與反解析能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建立完善的國際貿易信息收集與分析體系。在掌握國際貿易動態和趨勢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產業鏈供應鏈反制策略和手段,豐富產業鏈供應鏈反制手段,如貿易救濟措施、市場準入限制等,以應對國際貿易中的不公平競爭。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修改過程,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加強在貿易政策、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溝通與協調,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體系。
(作者為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講席教授、博導;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博士研究生黃艷嬌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2&ZD139;24VRC060)研究成果】
【注釋】
①Shang Jing, ChenMing.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and the Governance of Regional Spatial Refra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formatization and Resilience. Urban Studies. 2023.30(1).103-111.
②易小準等:《全球產業鏈新趨勢:機遇與挑戰》,《國際經濟評論》,2023年第6期。
③Sanders N R, Boone T, Ganeshan R, et al.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in the Age of AI and Digitization: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19(3):40.
④張遼、胡忠博、陳松:《全球產業鏈重構下保障中國產業鏈安全的邏輯思維與戰略取向》經濟學家》,2024年第3期。
責編/李丹妮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