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是驅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有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創新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促進城鄉產業聯動發展、暢通生產要素流動、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應重點圍繞城鄉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建設、縣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城鄉人才引育、創新要素雙向流動機制等方面發力,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關鍵詞】城鄉融合發展 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 要素流動
【中圖分類號】F323/F29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8.012
【作者簡介】許竹青,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區域創新發展戰略、農業農村創新發展政策。主要著作有《信息溝通技術與農民的信息化問題研究:從“數字鴻溝”到“信息紅利”》《2020后扶貧政策創新研究:扶貧與社保政策融合的國際經驗與啟示》《農村科技創業的主體分析與機制研究》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重要戰略部署,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1]《決定》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改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決心。在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著重解決城鄉融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要重視以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作用,從理論和實踐入手厘清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邏輯,找準新質生產力促城鄉融合發展的著力點,增強城鄉區域發展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促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與意義
從區域角度看,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是實現農村、縣城、城市三個區域協同發展,產業融通。新質生產力不僅蘊含在特定的高新技術行業內,而且廣泛包含于通過新技術創造新的物質生產過程與新的社會生產關系的過程之中。[2]因此,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將發揮重要作用。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動力。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必須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縮小城鄉發展的絕對差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3]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要充分發揮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用。一方面,以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為代表的革命性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能夠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實現與生物技術、農業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生產者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精準控制、監測、預測,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以基因轉移和編輯技術、蛋白質改造和優化技術為代表的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培育出抗逆性更強、產量更高、營養價值更高的農作物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減少農業生產環節的人力成本,同時有助于減少資源浪費、環境影響和作物損失。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升鄉村公共服務質量,改善鄉村治理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產業急需、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推廣,從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產業跨界融合,開發農業新功能、挖掘鄉村新價值,培育具有新興產業特色的新業態、新模式,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支持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通過打造數字電視、數字圖書館、數字醫療、數字村務等配套服務體系,滿足農民對健康、娛樂及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通過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加大5G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區域性大數據平臺等的建設力度,以及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等,提升農民生活便利性,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新質生產力是激發縣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4]縣域作為城鄉經濟互動的紐帶,承擔著管理服務鄉村的職能,也承擔著匯聚城鄉創新要素資源的功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空間載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因此,要注重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作用,加快推動縣域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縣域富民產業發展壯大,實現聚勢賦能,發揮縣城對人口和產業的吸納集聚效應。新質生產力作用于縣域經濟發展,為縣域經濟開辟新賽道,創造新動能,能夠實現以產興縣、以業聚人,有效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一是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改造縣域傳統產業。以智能化改造和技術升級為抓手,通過設備更新、工藝升級、管理創新等方式,推動縣域傳統產業創新發展,淘汰落后和低端低效產能。以數字賦能為引擎,加快縣域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促進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的深度連接,做優做強一批新制造、新服務、新農業,夯實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根基。二是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發展縣域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在鞏固縣域產業發展原有特色與優勢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培育縣域新興產業,重點有序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等與當地主導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梯度化開發,這對于構建縣域發展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新質生產力是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主要抓手。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包括城市產業升級、環境更新、人口集聚等變化在內的多維螺旋式互動過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增強城市經濟吸引力,強化超大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有助于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培育新型勞動者,優化新技術、新材料支撐的勞動資料,培育適應高端智能設備、數據要素等的勞動對象,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激發要素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金融創新等,從而促進體制機制創新。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促進,激發不同主體的創新活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融通企業創新鏈條,打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發展生態,同時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增強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5]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則,以新質生產力差異化發展打造城鄉互促、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通過農業科技創新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通過技術賦能傳統產業,打通城鄉產業協同發展鏈條,釋放科技創新潛力,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拓城市產業發展新方向;通過新技術廣泛應用,提升地區服務水平,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增強城鄉居民福祉,促進公共資源均等化。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不斷優化生產力布局,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將城市群和都市圈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將縣域和農業農村領域作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點,發揮科技創新優勢、產業基礎優勢,積極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夯實新型城鎮化的經濟基礎,營造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環境。
新質生產力促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新質生產力促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邏輯。第一,從產業變革來看,培育新質生產力有助于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進生產力,不僅影響城鄉產業本身的更新迭代,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多學科專業交叉、多領域技術融合集成不斷推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產業融合趨勢,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產業協同,包含城市與鄉村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跨區域、跨空間、跨層次、跨門類的各種協同效應。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作用于產業發展將不斷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打破傳統產業之間的界限,促進跨產業協同創新。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與現代服務業協同升級,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農產品線上交易,打破地域限制,擴大銷售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新質生產力推動工業、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資源利用率。另外,服務業本身也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賦能,數字化轉型、個性化定制與服務平臺化能夠高效地滿足客戶各種差異化需求,搭建高效率服務平臺,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組合,促進各行業提質增效。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作用于城鄉產業發展將推動城鄉產業共榮,有助于建立協同發展的城鄉產業體系,促進城鄉資本、人才、技術要素雙向流動,從而推動城鄉產業鏈向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方向發展。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城市要素延長到鄉村產業鏈條,創新全產業鏈發展,通過產業集聚-擴散效應有效激活城鎮產業內生動力,實現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城鄉利益共享,從而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二,從要素融合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在新型城鎮化研究語境下,生產要素的流動過程就是融合發展的過程,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要素“人、地、錢”的流動有著重要作用,[6]為協調與加速“人、地、錢”的流動提供了新路徑,有利于打破城鄉要素壁壘,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助力城鄉共同發展。
人是城鄉融合發展中最為動態的要素,是助推城鄉產業融合升級和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因素和支撐條件。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就是為城鄉集聚人才資源,提升人力資本的過程。一方面,通過數字平臺或新技術手段,實現城鄉人才遠程協作,打破地域限制,推動人才要素在城鄉之間高效流動;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推動城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將對創新型人才產生強勁需求,從而反向推動城市與鄉村結合自身優勢和發展現狀,優化人才引育的政策供給和動力機制設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動城鄉人才要素錯位化、特色化發展。
調整農村土地經營制度、促進土地流轉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提高流轉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土地流轉模式創新,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追蹤土地流轉的整個過程,可以保證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實性,提高土地流轉的透明度,杜絕土地流轉中的虛假信息,提高土地流轉的安全性,增強土地流轉雙方之間的信任,減少因土地產權而產生的流轉糾紛。此外,將新質生產力與城鄉土地資源管理相結合,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地流轉的規模、區域分布、流轉模式等信息,可針對不同地區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資金對于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新興產業的培育至關重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壯大耐心資本更好賦能科技創新、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供了良好機遇,資本為城鄉融合發展帶來源頭活水,助力城鄉科技創新發展、產業規模擴大、生產效率提升,從而實現城鄉共同發展。通過資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勵耐心資本投向新型城鎮化發展相關的科技創新領域,支持具有創新屬性和長期發展潛力的企業,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提供穩定的金融活水,鼓勵耐心資本參與城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帶動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第三,從公共服務來看,新質生產力作用于新型城鎮化有助于促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一是促進智慧城市發展,有利于重塑城市社會治理結構和區域空間格局,有助于城鄉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實現相互融合、共同發展。依托城市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城鄉之間能夠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將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擴大到農村地區,打破城鄉信息壁壘,實現數據共享、協同管理、服務均等化。二是促進數字鄉村建設,降低了鄉村地區公共服務成本,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加快了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步伐。在鄉村治理方面,通過建立村級信息化平臺,整合村務公開、村民自治、公共服務等信息,方便村民獲取信息和參與村務,提升基層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數字鄉村建設打破了城鄉服務的壁壘,實現了服務的互聯互通,利用智能技術打造智慧鄉村服務平臺,為鄉村提供城市優質服務,如在線咨詢、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提升鄉村基層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滿足村民多元化需求。
新質生產力促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邏輯。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仍存在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發展動力不足、城鄉創新體系不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差距較大、勞動力結構失衡等一些突出問題。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城鄉發展方式轉變,有助于從經濟發展、要素優化配置、公共服務一體化等角度消弭目前城鄉融合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加速縮小城鄉各方面差距,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新動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通過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創新發展動力和活力的過程。新型工業化的推進領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近年來,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面對的外部環境復雜嚴峻,風險挑戰錯綜復雜,在一些分工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加大,“脫鉤斷鏈”風險增強,這就對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科技創新、關鍵性核心技術突破,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這也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背景。
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重點解決兩大問題:一是進城農民市民化的問題,二是城市現代文明、現代產業向縣域及鄉村地區擴散、輻射的問題。過去由于戶籍制度改革存在一定滯后性,就業條件和環境改善也存在諸多制約,我國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解決進展相對緩慢。在這一背景下,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更多地依賴于現代產業的發展、擴散以及輻射帶動,特別是縣域產業。縣域是以城帶鄉、城鄉互補的基本單元和著力點,當縣域范圍內存在更多成長性而非生存性就業崗位時,將強化就地就近市民化的社會性動機,[7]有力推動就地就近市民化,從而逐步實現新型城鎮化。然而,我國縣域工業多處在服務本地的原料及來料加工業等低附加值環節,企業普遍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依靠企業自下而上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難度較大,缺少成長性就業機會。因此,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城鄉產業協同升級,助力縣域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體系,向上協助大城市加快紓解過剩產能實現產業升級、向下為農村地區擴建先進基礎設施與提供產業資源,激發縣域與農村產業內生動力,從而加快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也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全面賦能。農業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相對滯后。[8]主要表現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僅為世界農業強國平均水平的33.6%,[9]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非農產業的1/4左右;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足,國內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普遍超過國際市場,等等。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發揮新質生產力在農業產業轉型中的作用,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及裝備打造農業現代化體系,全面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與農產品質量。與此同時,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需要能夠熟練運用各類新型勞動資料的農業人才,但目前鄉村發展仍存在較大人才缺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有助于培養熟練掌握并有效運用相關技術的鄉村人才,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完善城鄉區域創新體系賦予新活力。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之間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一些農村地區不僅在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發展滯后,而且在創新資源配置、創新創業氛圍等方面也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這造成了鄉村創新體系存在建設相對滯后、創新資源較為匱乏、創新主體不夠活躍、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現實困境,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農村地區有效推進產生負面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城鄉融合發展進程。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強化城鄉創新要素流動的重要路徑,也是推進完善鄉村創新體系的關鍵,為鄉村注入新的科技創新要素,有助于縮小城鄉之間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差距,既為完善城鄉創新體系提供了機遇,也為形成城鄉之間區域發展合力創造了條件。但科學技術在城鄉區域間發揮更大作用無法保證城鄉要素的雙向流通是對等的。例如,城市可能形成對縣鄉一級人才及資源的“虹吸效應”,而其發展無法有效“反哺”鄉村。從目前社會經濟狀況來看,如果沒有外部要素向鄉村注入,那么鄉村內部的要素也難以激發,而鄉村內部的要素如果不能進入流通領域,其價值也難以實現。[10]
因此,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通過體制機制設計,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促進城鄉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的協同共進。要注重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打破創新要素流動障壁,發揮縣域銜接城鄉的中間優勢,打造農村、縣域與城市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等多方面優勢組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建立起各方聯動創新機制,促進區域協同創新,提升區域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創造新機遇。城鄉數字鴻溝是指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之間由數字基礎設施分布不均、人口年齡結構分化、技術應用場景差異等引致的各領域、各方面的發展差距。[11]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83.3%,而農村地區為66.5%。[12]農村區域因其老年人口占比更大、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因素,人群數字信息設備使用覆蓋程度較低。在企業層面,由于基礎設施、技術水平與數字化意識存在差異,相比于城市企業,鄉村企業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生產與經營效率的能力較差。城鄉人群與企業之間的數字鴻溝問題制約著數字化進程的推進。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技術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一是借助數字鄉村、智慧城市建設完善5G基站、光纖網絡等數字基礎設施,著力破解農村區域“難上網”的客觀制約因素。此外,數字鄉村建設還將降低鄉村地區公共服務成本,便于農村居民了解、掌握并能夠使用數字信息設施,使全體城鄉居民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二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帶來更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更豐富的數字服務、更便捷的數字平臺以及更強大的數字技能,加快數據信息資源要素在城鄉間的雙向流動,引導數據要素資源與技術進入鄉村,推動城鄉數字一體化發展。三是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城鄉數字化建設的深入,數字化將進一步賦能農村人口、鄉村企業與傳統種植業轉型升級,依托區域數字化帶動產業協同發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邁向新臺階。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城鄉勞動力結構優化拓展新空間。城鄉勞動力結構失衡問題是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人口“空心化”與城市無法充分利用外來流入勞動力問題并存,不僅制約經濟高質量增長,也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由于城市“虹吸效應”的存在,原本占國內人口比例絕對優勢的農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導致城市中過多外來人口擠占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且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城市中外來人口的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與此同時,一些鄉村面臨較為嚴重的人口流失與“空心化”問題。勞動力結構失衡本質上是農村人口過量流出與城市產業容量無法容納外來流入人口之間的矛盾,勞動力就業依賴產業,產業發展方向決定了勞動力結構與轉移趨勢。
優化城鄉勞動力結構,需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城鄉傳統產業轉型,擴大城鄉對各類勞動力及人才的需求,從而增加就業機會,充分吸納返鄉就業勞動力,緩解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建設宜居和諧的農村社會環境。除產業外,公共服務保障的改善也是留住勞動力的重要條件,要積極改善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水平,為農村勞動力提供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既緩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壓力,也能留住農村青年勞動力,從而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形成良性的人口流動機制,促進城鄉勞動力結構的優化。解決城鄉勞動力結構失衡問題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提升農村發展水平、優化城鄉人口結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激發區域發展活力,最終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充分把握新質生產力驅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在城鄉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建設、縣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城鄉人才引育力度增強、創新要素雙向流動機制完善等方面發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因地制宜推進縣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的關鍵節點,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基本單元,肩負“底層發力”的重要使命,要進一步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在縣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新質生產力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作用,促進資本、技術、信息向縣域匯聚。
第一,從城鄉一體化角度出發,以縣域為基本空間單元,組織開展城鄉創新體系融合試驗示范區建設工作,集聚農業農村創新資源與平臺,讓鄉村創新體系找到對接城市創新體系的轉換器,實現城市創新資源向農村地區有效和動態延伸,從而有效利用城市先進技術、先進產業等要素不斷推動鄉村產業鏈條的延伸,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
第二,立足縣域所具備的城鎮、農村及生態空間深度交融的特性,鼓勵縣(市)成立縣域創新工作委員會,賦予縣域更多創新資源整合、配置以及使用的自主權,強化縣域對整個鄉村創新體系建設的綜合服務能力。
第三,深化校地合作,探索實施“商資雙招、才智雙引”行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創新協作,圍繞縣域產業轉型升級所面臨的關鍵問題開展聯合研究,加強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動新技術在縣域普及應用,加快縣域產業創新發展。
第四,強化技術創新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賦能作用,提升產業融合層次和水平。強化產業鏈內各環節的技術銜接與配套,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與工農業深度融合,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13]支持企業因地制宜開發適合于縣域產業發展的數字化商業模式,完善優化縣域倉儲、物流等電商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
第五,充分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支持小微銀行開發面向農村農民的普惠金融產品,增強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可達性。
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技術的革命性變革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基礎和前提,特別是數字和智能化技術、生物技術等突破性農業技術。農業新質生產力要以農業科技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主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等手段。[14]立足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階段性特征,完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強化農業前沿科技攻關,突破一批農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形成農業科技研發、轉化、推廣、應用一體化發展,圍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五個”振興的發展需求,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先進成果應用,增強新質生產力對農村農業的改造力度,是破解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問題瓶頸的關鍵所在。
第一,打造農業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農業高水平自立自強。支持推動農業領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領軍企業高質量發展,圍繞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加強顛覆性、前沿性農業科技創新,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15]
第二,加強農業高新技術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國家農業領域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示范區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建設國家級的研發平臺,如企業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創新中心等,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研發機構和企業,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積極探索新時代背景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新路徑。
第三,加強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業創新技術的推廣,加強資金支持,適應農民的需求,培訓科技推廣人員,促使創新技術在農民群體中得到快速且廣泛的普及應用,同時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應用創新技術所遇到的突出問題。
第四,充分把握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機遇,推動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鼓勵支持地方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助推鄉村產業發展、鄉村高質量建設、鄉村高效治理。推動數字農業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傳統農業生產設備向現代化技術裝備轉變,形成新的農業現代化消費增長點,節約生產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持續增強城鄉人才引育留力度。新質生產力促城鄉融合發展,本質上是激活新生產要素實現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賦能。人才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人才在城鄉區域間的集聚與擴散,關系著城鄉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城鄉融合發展進程。因此,要加大城鄉對各類人才的引育力度,努力破除影響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暢通城鄉人才流動。
第一,支持地方政府圍繞主導產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引才聚才平臺的作用,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加強合作,探索柔性引才模式,通過項目合作、兼職聘用等方式,增強人才引進力度,讓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服務城鄉發展。
第二,推動城市返鄉人才政策創新,在稅收減免、貸款、項目申請等方面加大對返鄉人才的支持力度,從收入、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健全返鄉人才激勵機制,保障其合法權益,鼓勵人才到農村地區投資創業、施展才華,提高各類人才在城鄉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度,使其融入城鄉發展。
第三,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農村轉移人口順利落戶。特別是結合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等工作,健全“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使人口流動與土地權益流轉相匹配,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讓愿意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能夠順利落戶,使其平等享受合法權益,順利融入城市。[16]
第四,加強人才培育,提升本地人才的專業技術水平。一方面,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組織開展專業培訓,為本地工作人員提供培訓學習機會,提升本地人才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支持重點企業、關鍵部門的管理人員赴發達地區參加培訓、進修與交流,拓寬城鄉基層人才的視野,提升城鄉基層人才的專業技術水平。
加快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人民生活便利、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城鄉運行和高效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是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幸福感、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17]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強調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即“向村覆蓋、往戶延伸”。從發展新質生產力來看,基礎設施體系是促進數實深度融合的基本保障,亟待圍繞城鄉基礎設施一體規劃、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等方面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基礎條件。
第一,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規劃,創新基礎設施效率與公平的結合點,把交通、郵電、環境、防災等項目納入城鄉基礎設施一體規劃范疇。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鄉交通、治理、環境、防災等方面的作用,打造覆蓋城鄉全域、滿足城鄉需要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提高鄉村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
第二,夯實城鄉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硬件基礎。數字基礎設施是城鄉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推動現代化產業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推動建設數字工廠、智能工廠。支持重點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整合扶持產業鏈中小企業,實現共建共享,提升產業鏈生產效率。
第三,推動鄉村路、網、管、線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數字化改造與升級。試點建設集社區公共服務、居家養老服務、文化服務、社會組織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服務體,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功能,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優質化。
第四,優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方式。綜合利用政策扶持、股份分紅、合作基金、金融支持等手段引導資金流向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鼓勵大型企業參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彌補市場失靈,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可行性和效率。
結語
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的關鍵在于激發各類要素潛力,[18]推動城鄉要素互動、產業融合和基礎設施現代化。要特別注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總體要求,堅持從城市、縣域和鄉村的具體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發展基礎和產業條件,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探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具體路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新質生產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增強新質生產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驅動作用,要把握好縣域這個重要切入點,構建城鄉科技創新體系,促進城鄉科技創新資源和要素在縣域匯聚,提升城鄉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縣域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推動農業產業鏈向縱深延伸,推動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和多環節增值,逐步構建城鄉產業聯動機制,促進城鄉經濟循環。
增強新質生產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驅動作用,也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作用。一方面,大幅提升城鄉產業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加快推動5G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農業產業、傳統工業的緊密結合,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產業發展,促進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大幅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數字化水平,推動數字鄉村服務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促進城鄉之間公共服務的共享與均衡配置,打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加快城鄉數字化轉型進程。
注釋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日報》,2024年7月22日,第1版。
[2]邸晶鑫、張占斌:《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光明日報》,2024年6月18日,第5版。
[3]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
[4]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求是》,2022年第7期。
[5]《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民日報》,2024年3月6日,第1版。
[6]涂圣偉:《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四川日報》,2023年12月18日,第10版。
[7]羅豎元:《返鄉創業質量與農民工就地市民化——基于湖南、安徽與貴州三省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8]樊勝根:《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助力農業現代化》,《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年第13期。
[9]高旺盛等:《世界農業強國評價指標構建與中國對標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3年第11期。
[10]王春光:《新科技背景下城鄉融合發展的風險及對策》,《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年第1期。
[11]霍鵬、殷浩棟:《彌合城鄉數字鴻溝:中國探索與實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任欣怡、周亞虹:《我國數字鴻溝的形成因素、影響及其治理路徑》,《經濟問題》,2024年第9期。
[12]《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4年3月22日,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13][16]涂圣偉:《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基本導向與推進路徑》,《江西社會科學》,2024年第8期。
[14]羅必良、耿鵬鵬:《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脈絡、基本內核與提升路徑》,《農業經濟問題》,2024年第4期。
[15]劉長全:《顛覆性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現代化的作用機制與實踐路徑》,《學習與探索》,2023年第8期。
[17]黃承偉:《準確把握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方向與重點》,《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9月24日,第1版。
[18]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理論邏輯與路徑探索》,《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年第2期。
Enhance the Driving Rol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Xu Zhuqing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driv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viding an innovative path for effectively coordinat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elps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acilitate the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rea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guarantee systems for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integration of sci-tech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tensity of tal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chanism for the two-way flow of innovation factor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build a complete mechanism for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population aggreg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ci-tech innovation, factor mobility
責 編∕方進一 美 編∕周群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