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斗爭。中國之所以能夠進行這場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戰并取得勝利,中國人民的空前覺醒和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凝聚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組織起來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力量之源。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深入分析中華民族怎樣組織起來、為什么能組織起來及其現實啟示,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段歷史,還能為我們凝聚磅礴偉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寶貴經驗與智慧。
組織起來構建了全民族抗戰的堅固體系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尖銳地指出:“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偉大的抗日戰爭喚醒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中華民族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激發出無堅不摧的勇氣和力量。
在政治組織方面,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涵蓋了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以及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將不同政治立場、不同經濟利益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建立起“三三制”政權,廣泛團結各抗日階級、階層,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投入抗戰,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政權組織上得到了具體體現,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的政治基礎。1938年7月,國民參政會正式成立,為各抗日黨派、團體的代表提供了一個公開發表意見并相互交流的場所,也成為中國共產黨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陣地。各民主黨派積極投身抗日,如中國民主同盟積極組織成員開展抗日宣傳、募捐等活動;中華職業教育社利用自身影響力,動員各界人士為抗戰提供物資和技術支持。
在軍事組織方面,中國軍隊根據戰爭形勢和自身特點,構建了靈活多樣的作戰體系。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抗擊日軍,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開辟敵后戰場,形成了兩個戰場夾擊日軍的戰略態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充分發揮游擊戰爭優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設伏,一舉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在長期的游擊戰爭中,人民軍隊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多種靈活機動的戰術。以地雷戰為例,僅1943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民兵就利用地雷炸死炸傷日偽軍2800余人。同時,人民軍隊注重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將軍事斗爭與根據地建設相結合。這些根據地成為堅持抗戰的穩固后方和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支點。這種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軍事斗爭與根據地建設相結合的軍事組織體系,有效發揮了中國軍隊的優勢,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在經濟組織方面,全國建立起全面控制國民經濟運轉的戰時體系,沿海沿江地區的一批重要工廠企業陸續向內地遷移,加速了工業基礎落后的西南、西北大后方的經濟發展,對堅持抗戰發揮了重要的經濟支撐作用。各根據地普遍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減少了封建剝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改善了廣大農民生活,激發了農民群眾抗戰的積極性。各抗日根據地普遍開展大生產運動,減輕了人民負擔,改善了軍民生活。1943年11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發表《組織起來》的重要講話,深刻論述了把群眾力量組織起來、組成勞動大軍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啟發了勞動群眾的政治覺悟,推動了群眾組織工作的深入開展。
在民眾組織方面,中國共產黨深入農村、城市,廣泛發動群眾,組織起各種抗日團體和組織。在農村,建立了農會、婦女救國會、兒童團等組織,動員農民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到1940年,僅晉察冀邊區就有各種抗日團體成員130余萬人,其中青年抗日先鋒隊隊員達10萬余人,他們承擔了站崗放哨、傳遞情報等工作。山東根據地的婦女救國聯合會組織廣大婦女做軍鞋、縫軍裝,僅1943年就完成軍鞋150萬雙、軍裝50萬套。在城市,工人階級通過罷工、怠工等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經濟掠奪,同時組織起來為抗戰提供物資生產和運輸支持。各地的學生紛紛成立抗日宣傳隊,深入街頭巷尾、農村鄉鎮,通過演講、演出等形式宣傳抗日救亡思想。各種抗日救亡協會,團結社會各界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抗戰提供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援助。世界各地華僑紛紛組織起來,建立抗日救國團體。華僑為祖國抗戰捐獻財物,數額巨大,形式多樣,他們還組織慰問團、救護隊等各種歸國服務團參加抗戰,充分體現了廣大華僑的拳拳赤子之心。各類抗日團體將分散的個體力量凝聚成強大的抗戰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最終走向失敗和滅亡。
中國共產黨是組織起來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維護者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極其艱苦的斗爭,付出了沉重代價取得的。亡國滅種的危機之所以能夠喚起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覺醒,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以堅定的民族立場、正確的政治主張、卓越的斗爭智慧和堅強有力的模范行動,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努力建立和維護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最大限度動員全國人民抗戰的制勝法寶。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利益和全國人民愿望,立即發表宣言,作出決議,率先高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武裝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5年,我們黨相繼發表《八一宣言》《抗日救國宣言》等,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6年,中國共產黨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七七事變后,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站在抗日戰爭最前列,堅定地為民族利益而斗爭,號召全國同胞、政府、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與國民黨談判,并送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開辟了全民族抗戰的新局面。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對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共同抗日深感振奮,并以不同形式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在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實行發展抗日進步力量,爭取中間力量,孤立反共頑固勢力的方針,在堅持與國民黨團結抗日的同時,對其反共投降活動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和組織了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
中國共產黨的科學理論和模范行動是組織起來的行動指南和堅強保障。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戰略指導作用。1938年,毛澤東總結全民族抗戰開始以來的經驗,作了《論持久戰》的著名演講,系統闡明了黨關于抗日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指明了必須堅持持久戰才能取得最后勝利的前景,并提出一整套動員人民群眾,在持久戰中不斷削弱敵方的優勢、生長自己的力量,以奪取最后勝利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1939年底至1940年初,毛澤東先后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對新民主主義理論作出完整論述,使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清楚看到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和前景,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勝利信心,有力地指導和促進了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深入敵后,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廣大共產黨員在戰爭中表現出的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精神和為人民利益獻出一切的自我犧牲精神,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戰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當時,中國共產黨雖然還沒有掌握全國政權,但是提出并實行了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共產黨是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成為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和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的主心骨。
中國共產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喚起民族意識覺醒,成為組織起來的精神紐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精神基石,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豐富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中國共產黨采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不僅象征著文明時代的開端,更凝聚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1937年清明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同時派代表進行祭拜黃帝陵活動,毛澤東親自撰寫祭文,號召“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文化教育界以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資源,創作了大批劇目、影片、歌曲等優秀作品,成為喚起民眾、組織民眾的精神食糧。比如,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等文藝作品,以激昂旋律激發全民抗戰熱情。西南聯大師生徒步三千公里南遷辦學,在戰火中守護文化火種。這種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密聯系的精神,是激勵民眾團結組織起來堅持抗戰的強大精神動力。
組織起來鑄就抗戰勝利豐碑的時代啟示
在抗日戰爭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里,中國人民以超越想象的堅韌與智慧,將分散的個體力量匯聚成抵御外敵的鋼鐵洪流。這種全民組織起來的偉大實踐,鑄就了抗戰勝利的豐碑,也為今天留下寶貴精神財富和深刻時代啟示。
堅持黨的領導是凝聚共識的根本保障。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堅定意志、模范行動和無私奉獻,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成為團結全國人民抗戰的中流砥柱,正是這種領導核心的凝聚力,才使得各階級、各黨派放下分歧,共赴國難。新征程上,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才能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構建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正是團結協作的關鍵保障,才能將分散的力量匯聚成強大合力。
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是凝聚群眾的強大力量。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民族解放為己任,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成為群眾組織起來的強大凝聚力量。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只有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擔當責任,才能以實際行動帶動廣大群眾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就會在群眾中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共產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要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成為黨組織與人民群眾相聯系的紐帶。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在各個方面堅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是一種有效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黨員干部繼承和發揚責任擔當精神,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就能夠真正組織群眾,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愛國精神成為凝聚全國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在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激發全體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和更加昂揚的斗志,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匯聚力量。
(作者:王炳林,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