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每日推薦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商業航天的前景趨勢與促進舉措

    【摘要】近年來,中國商業航天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快速發展和資本密集涌入的背景下,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全球航天領域的新興力量,中國商業航天營商環境日臻完善、產業規??焖僭鲩L、創新能力逐步增強。同時,中國商業航天存在成本較高、盈利壓力較大、技術水平有差距、國際話語權不足等問題。為此,應優化機制和政策,系統推進商業航天體系建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高效利用數智技術,打造商業航天新模式新業態,促進中國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商業航天 航天強國 衛星互聯網 新質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中國航天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斗,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商業航天作為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經過十多年的持續推進,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商業航天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成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

    商業航天是航天活動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商業航天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通過市場化機制開展的航天技術研發、產品生產、服務提供等活動,涵蓋火箭、衛星、空間應用等領域,旨在通過商業運作滿足多元化需求并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國家航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航天推動航天活動從“國家工程”向“市場驅動”轉變。驅動因素上,傳統航天由政府主導,側重國家戰略;商業航天以市場為導向,追求商業利潤。資金來源上,傳統航天依賴政府撥款,穩定且規模大;商業航天資金多元,含社會資本等,靈活性高但穩定性弱。運營模式上,傳統航天由政府機構或國有企業按計劃執行,重技術突破;商業航天注重成本效益。商業航天與傳統航天在技術、人才和產業上相互促進、互為補充。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商業航天正逐漸成為推動航天科技和產業整體創新與繁榮的關鍵驅動力。

    商業航天是推動經濟社會進步和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力量。一是促進科技創新。例如,我國多家民營火箭公司在可回收重復使用、垂直起降技術、低成本和規?;a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整個航天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思路。二是推動經濟增長。商業航天產業鏈長,帶動效應強。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約2.3萬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2.8萬億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三是保障國家安全。衛星通信、導航和遙感等技術在軍事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有助于提升國家在太空領域的監測和應對能力,增強國家的戰略安全保障。四是提升國際影響力。商業航天的發展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航天實力的重要指標。中國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地位。

    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現狀

    中國商業航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1世紀初,但真正的快速發展始于2014年。200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國有航天企業開始探索市場化運作,但商業航天尚未形成獨立業態。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航天活動。我國商業航天由此萌芽。2015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商業航天發展。翎客航天、藍箭航天、零壹空間等民營企業紛紛進入商業航天市場。此后,我國商業航天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形成覆蓋火箭發射、衛星制造、地面設備、應用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并在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

    央地政策密集出臺,商業航天營商環境日臻完善。我國出臺各類利好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一方面,從商業航天需求端入手,擴大政府采購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范圍;另一方面,從商業航天供給端入手,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等多種創新模式,鼓勵政府、國內外企業投資各類航天活動,延伸航天產業鏈條。例如,2024年發布的《商業航天技術創新專項支持計劃》提出,提供研發補貼(最高1億元/項目),聚焦液氧甲烷發動機、衛星激光通信、在軌服務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突破。2025年發布的《關于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國企與民企聯合組建衛星星座運營公司,支持火箭回收技術商業化等。在國家政策的帶動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陜西、四川、安徽、湖北、海南等地也先后出臺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規劃或政策,形成了“中央+地方”的政策體系。

    產業規??焖僭鲩L,商業航天產業鏈基本自主可控。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已初步形成覆蓋上游制造、中游發射與運營、下游應用服務的全鏈條生態。其一,上游航天器及其配套制造。運載火箭方面,聚焦液體火箭的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深藍航天等和聚焦固體火箭的星河動力、中科宇航、東方空間等共同組成了運載火箭研發制造的民營力量,天兵科技、九州云箭等持續關注運載火箭發動機的設計。衛星制造方面,天儀研究院、微納星空等主要深耕微小衛星,銀河航天、長光衛星等瞄準星座衛星,而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中心、航天馭星、遨天科技、紫微科技等則關注衛星載荷、推進系統等衛星核心部件。地面設備方面,航天馭星、星測未來等的研發制造主要集中于測控與通信,現有海南商業發射場可提供航天器發射配套。其二,中游發射與運營服務。商業發射方面,藍箭航天、星河動力等企業提供商業發射服務,開展一箭多星、海上發射等創新的商業發射模式。衛星運營方面,銀河航天計劃發射1000+低軌衛星,打造通信星座,長光衛星憑借其全球最快重訪能力開展遙感數據服務,四象科技利用遙感數據進行地質災害監測。其三,下游應用與數據服務。衛星通信方面,中國衛通開展衛星互聯網的試點應用,國電高科以全球物聯網終端連接為目標打造“天啟星座”。遙感方面,千乘探索專注于衛星遙感數據服務與應用,通過遙感技術開展大氣污染、水體富營養化識別,服務環境監測,測算森林、濕地碳儲量,服務碳排放交易。

    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基本形成。中國商業航天創新鏈已形成從基礎研發、技術突破到商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協同體系,覆蓋火箭、衛星、測控、應用等核心環節。其一,上游基礎研發。運載火箭方面,深藍航天深耕火箭可回收技術,2023年完成百米級垂直起降試驗,計劃2025年實現公里級回收;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天鵲12號”,成為中國首款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星際榮耀研制的“焦點一號”小型液體火箭發動機,采用3D打印技術,大幅縮短制造周期。衛星技術方面,銀河航天建成首條“衛星智能制造產線”,采用人機協作模式,大量引入裝配機器人、智能測試設備、數字化制造系統等多種先進技術與裝備,實現100至2000公斤級衛星的完整制造閉環。其二,中游發射與運營技術。衛星互聯網方面,2024年12月,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遠征二號上面級,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中國星網正式邁入低軌互聯網星座建設階段。測控與數據運營方面,航天馭星全球布站,在國內建立以“東北、西北、南部”三角為骨干,中部作補充的地面站網,與南非、肯尼亞、阿根廷等國合作構成全球大三角地面站網布局,極大地提高了衛星數據獲取的實時性。星圖測控自主研發的“AI軌道預測大模型”,將異常響應速度從小時級壓縮至秒級,實現了衛星測控系統的智能化升級,能夠更精準地預測衛星軌道,提升任務執行的可靠性。其三,下游應用與數據服務。遙感應用方面,佳格天地將航天技術下沉至農業場景,通過“衛星遙感+AI+大數據”技術,將國產衛星、歐美商用衛星及無人機數據多源融合,自研深度學習模型實現作物分類、災害識別,集成北斗定位數據,支持農機精準作業導航,為農業領域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前景趨勢

    中國商業航天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資本賦能共同驅動下將迎來黃金發展期,衛星互聯網、可重復火箭等應用重塑產業格局。通過深化產業鏈協同、拓展全球化布局、挖掘新興應用場景,行業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平民化航天經濟”。未來,中國商業航天將不僅是國家戰略的延伸,更將成為推動數字經濟、智慧社會建設的核心基礎設施,為中國在全球太空經濟中贏得主動權。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將加速規?;l展。從國家層面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商業航天的定位是作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的一個典型領域,強調的是大規模應用示范,國家對商業航天的政策導向將從技術驗證和小范圍應用轉向規模化發展。地方層面,北京、上海、廣東、陜西、四川、浙江、海南等先后出臺關于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規劃和政策,并在部分重點區縣城市建設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或聚集區,如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期預計2026年完工,年發射能力將達60次以上,將推動火箭可回收技術驗證及低成本發射服務普及,逐步完善“星箭場測用”(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應用)的全產業鏈整合。央地多層次政策支持體系將加速助推我國商業航天的大規模應用拓展。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商業航天的應用領域將不斷拓展,從傳統的導航、遙感到星地通信、太空旅游、太空資源開發、深空探測等多個方面。在衛星通信領域,低軌衛星星座組網建設將有助于解決海洋、荒漠、山區等通信欠發達區域的上網通信難題。在智慧農業領域,衛星遙感和通信技術將實現對農田的精準監測和管理,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在應急管理領域,衛星通信和遙感技術能夠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快速獲取受災地區的圖像和數據,為救援決策提供依據,同時為災區提供臨時通信保障,確保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商業航天太空旅游、商業探月領域有望在5—10年內實現突破,逐步從試驗驗證邁向商業運營。低軌星座計劃和衛星互聯網的建設將催生空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帶動芯片、新材料等配套產業升級。為了滿足衛星通信對高速、低功耗數據處理的需求,國內企業將加大對衛星通信專用芯片的研發投入,推動芯片技術的創新。新材料的研發也將為衛星制造和通信設備提供更好的性能支持,如新型輕質、高強度的復合材料用于衛星結構制造,提高衛星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隨著企業數量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預計中國商業航天行業未來幾年將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

    核心技術持續突破,將從“跟跑”轉向“并跑”甚至“領跑”。在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方面,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例如,藍箭航天“朱雀三號”可回收復用火箭完成了10公里級垂直起降試驗,采用液氧甲烷推進劑和不銹鋼,成本大幅降低。深藍航天自主研發的星云一號火箭是國內首支可回收液體運載火箭,具備入軌和子級回收可復用的能力,能響應低成本、高可靠、高頻次的發射需求。未來,火箭可回收技術向常態化、精準化發展,液氧甲烷發動機和垂直回收技術成為主流方向,中國在這一領域將逐步縮小“跟跑”距離。在衛星制造與組網技術方面,中國衛星批量生產技術逐漸成熟,衛星星座向智能化、低成本化發展,星上AI實時處理技術、激光星間鏈路組網將實現突破,3D打印衛星結構件占比超50%,衛星制造周期將大大縮短。在衛星應用方面,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全球范圍內提供服務,其定位精度不斷提高。北斗系統還具備短報文通信功能,使得北斗系統在一些特定應用場景下具有領先地位。中國航天“國家隊”的其它領先技術也將會促進中國商業航天追趕超越。未來,新能源運載工具、AI驅動的衛星運維、太空資源利用(如月球采礦)將成為中國商業航天技術突破重點,以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此外,商業航天也將助力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參與月球資源勘探,在微重力環境下探索制藥、材料合成等。

    國際競爭加劇,生態化發展成為趨勢。以SpaceX為代表的美國商業航天企業加劇了我國商業航天的國際競爭格局,在搶占衛星軌道資源的同時,也在爭奪商業航天市場份額。國際電信聯盟規定頻軌資源采用“先登先占”規則,需在14年內完成發射。中國計劃2024年—2030年部署3個“萬星星座”計劃(總規模超3.7萬顆),以獲取6萬—10萬顆低軌容量中的資源份額,其中包括上海垣信1.4萬多顆低軌寬頻多媒體衛星組成“千帆星座”,中國星網1.3萬顆衛星組成的“GW星座”,藍箭鴻擎1萬顆衛星組成的“鴻鵠-3星座”。這種“先到先得”的“太空圈地”,將倒逼我國商業航天企業發射提速。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正通過技術輸出、聯合發射等方式參與全球競爭。商業航天生態化發展不僅體現在火箭和衛星研制上,而且需要保險、數據交易等領域的支撐。航天保險涵蓋火箭發射、衛星運營、太空探索等多個環節的風險保障,為商業航天企業提供重要的風險規避手段。目前,國內多家保險公司已開始涉足航天保險業務。航天數據交易市場也在逐步形成,衛星遙感數據、通信數據等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可應用于農業、氣象、金融等多個領域。通過建立規范的數據交易平臺,實現數據的合法、安全、高效流通,將進一步挖掘商業航天的潛在價值。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成本較高:產業鏈各環節的高成本影響規?;l展。產業鏈各環節的高成本是我國商業航天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衛星制造方面,據摩根士丹利估算,美國“星鏈”衛星制造成本在100萬美元/顆,折合成人民幣為720萬元左右。然而,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低軌通信衛星的平均造價約為3000萬元人民幣/顆,是“星鏈”衛星的4.17倍。我國50公斤級小衛星平均造價約800萬元人民幣/顆,美國Terran Orbital的同類產品僅300萬元人民幣/顆?;鸺l射方面,我國民營火箭單次發射成本約為5000-8000美元/公斤,而SpaceX單次發射成本已降至約1500—3000美元/公斤。地面設備方面,我國低軌衛星通信終端設備單價約1.2萬元人民幣,而“星鏈”終端已降至3000元人民幣以下。

    資金與盈利壓力較大:資本市場謹慎與長周期投入形成雙重壓力。商業航天需要通過海量衛星部署實現規模效應,才能實現更高效、更可靠的通信,進而創造市場價值。在基礎設施條件完善之前,產品無法實現規?;?、常態化應用,市場回報尚未充分顯現,不少企業短期內無法盈利,只能高度依賴融資,甚至陷入“融資—燒錢—再融資”的循環。而資本市場對商業航天態度趨于謹慎,2024年東方空間B+輪融資估值僅70億元。盡管有政策扶持和社會資本參與,但研發周期長、風險高,導致一些企業不得不因資金不足放緩研發進度。例如,星際榮耀2019年就開啟了雙曲線三號系列液體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計劃2025年12月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完成首次“入軌+海上回收”飛行試驗,研發周期6年多,仍未獲得明確訂單。

    技術水平有差距:核心領域有代際落差且體系化能力存在短板。中國在液體火箭發動機、可重復使用技術、高頻發射能力、核心部件自主化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在液體火箭發動機領域,SpaceX的第三代“猛禽”發動機采用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單臺海平面推力達269噸,而我國藍箭航天的“天鵲—12B”(TQ—12B)發動機單臺海平面推力100噸,僅為猛禽V3的37%??芍貜褪褂眉夹g方面,SpaceX“獵鷹9號”實現110次回收復用,而我國“朱雀三號”在2024年首次回收試驗中火箭著陸關機段出現異常。另外,火箭發動機的可靠性與成本控制、衛星載荷的輕量化設計等在短期內難以匹敵SpaceX等國際巨頭。同時,測控服務在規模、技術迭代和資源配置上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差距,天地一體化建設任務艱巨。

    國際話語權存在不足:面臨頻軌資源爭奪壓力與技術標準壁壘。與國際相比,中國在火箭復用技術、衛星終端設備等領域仍存在差距。同時,軌道和無線電頻譜都是有限資源,國際社會上“先到先得”的原則,使得發達國家在軌道和頻譜資源上占據優勢。如SpaceX、OneWeb等公司,近年來均在通過發射海量通信衛星的方式,搶占大量低軌軌道資源和優質的Ku、Ka、V頻譜資源,對后發者在國際電聯申報大規模星座形成巨大挑戰。而中國低軌星座建設尚處初期,頻軌資源爭奪壓力巨大,中國規劃的“千帆星座”等需加速組網以應對“先到先得”規則。而技術標準壁壘進一步削弱中國話語權。在火箭回收技術領域,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可重復使用火箭測試標準由SpaceX主導編寫,中國企業的技術方案需符合其標準才能進入國際市場。

    促進中國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和舉措

    優化機制和政策,系統推進商業航天體系建設。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各類企業單位應建立系統思維,優化科研生產活動許可、衛星研制許可、發射許可流程等,提高審批效率,建立包容試錯機制,避免“失敗即暫停”的監管僵化,探索設立國家級產業基金吸引耐心資本,共同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發展生態,快速推進商業航天產業體系的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在宏觀層面進一步深化、細化各產業和各領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利用新興技術加快服務型政府、數字政府建設,注重產業政策協同發展,更高效、更精準服務商業航天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觀層面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數智技術賦能兩鏈邊界開放、鏈條聯動、資源配置以及兩鏈融合,打造跨鏈、跨產業、跨界的商業航天現代化產業鏈群生態;微觀層面精準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創新發展,通過進一步優化揭榜掛帥等制度推動“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如通過減免稅收、開設投融資綠色通道等政策,對實施或實現顛覆性技術創新的企業及在商業模式上取得突破并起到示范作用的企業給予支持。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首先,聚焦可回收火箭、液氧甲烷發動機、耐高溫材料、星載芯片、高精度導航定位技術等關鍵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建設衛星超級工廠(如銀河航天、吉利衛星模式),并通過模塊化設計(如中科光啟技術使成本降20%)壓縮單星成本,設立專項基金攻堅星載芯片等“卡脖子”環節,構建軍民協同供應鏈,開放國家隊技術儲備至民營企業。其次,要做好商業航天產業的前瞻性布局,梳理產業鏈與創新鏈關鍵節點,有序暢通產業鏈和創新鏈各自內部渠道,通過政府部門的集中統一管理和資源有效整合,使得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同,創新鏈上下環節環環相扣。最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向國際推廣“衛星+農業”等成熟解決方案,搶占區域市場領導權。與歐洲航天局、阿聯酋等合作攻關全流量循環發動機等尖端領域,參與低軌星座頻軌資源協調等國際規則制定,避免“星鏈”式資源壟斷。

    高效利用數智技術,打造商業航天新模式新業態。首先,利用數智技術對產業基礎配套設施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的轉型。同時,深化產業鏈與創新鏈之間的互動關系,開展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重塑,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實現兩鏈融合。其次,構建全流程數字化研發體系,實現火箭與衛星的智能設計與制造。通過數字孿生、AI仿真等技術重構研發流程,降低試錯成本并提升迭代效率。建立跨學科研發數據中臺,整合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等多領域數據,通過深度學習模型預測火箭部件疲勞壽命。最后,探索“航天+數智”新業態,拓展商業應用場景。以云計算、大數據為底座,開發面向消費級市場的航天服務產品,培育新盈利模式。例如,太空服務數字化,推出“太空算力即服務”(SCaaS)平臺,將衛星載荷算力、火箭整流罩空間等資源虛擬化,通過云端API向中小企業開放,以搶占新興市場。打造“元宇宙航天實驗室”,允許高校、企業通過 VR/AR 技術遠程參與火箭設計與發射模擬,降低實體試驗成本的同時培養復合型人才。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數字化轉型下航天企業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耦合演化研究”(項目編號:72172128)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興領域軍民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和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ZD06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莎莎、馬玉偉、張寧等:《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回顧與展望》,《中國航天》,2025年第1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99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国产精品高潮露脸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久久99精品一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久久午夜精品视频|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琪琪去精品色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四虎免费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