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的人口服務體系是現代社會人口再生產的必要條件。伴隨我國人口、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建立、健全更高水平的人口服務體系,既能從供需兩側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又能從多層次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盡管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以“七有”為主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但綜合、協調、完整的人口服務體系尚未形成,服務范圍和內容與人口高質量發展目標、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十五五”時期,應以落實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為主線,以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為總體目標,以積極應對少子化和老齡化為主要方向,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內容,以優化生育保障制度、養老服務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為核心,加快建設覆蓋全人群、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提高各類服務的協作效率,編制服務體系的基本清單,補齊服務短板弱項,強化人才和信息支撐能力,為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提供基本人口條件。
【關鍵詞】人口服務 高質量發展 深化改革 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2.002
【作者簡介】賀丹,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健康和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人口發展戰略。主要著作有《中國人口展望(2024):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未來》、《世界人口發展與政策應對》(主編)等。史毅,健康和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人口遷移與流動、社會調查方法。主要論文有《全生命周期視角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建設路徑》《生育支持政策的系統性重塑:挑戰與應對》等。
健全人口服務體系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
2022年以來,我國開始進入人口減量發展階段,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成為人口發展新常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新的人口環境和條件。“十五五”時期,我國人口發展形勢更加復雜,將呈現總人口減少、出生人口減少、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老年人口增加、高齡人口增加、失能老年人增加等“三減三增”的階段性特征。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1]積極應對多重人口轉變和非均衡發展的疊加影響,[2]提升宏觀政策調控緊迫性、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3]加快健全覆蓋全人群、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既是新時代加大“投資于人”力度的重要體現,又是綜合系統應對少子化、老齡化的重要舉措,還是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焦點。在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都高度重視人口服務體系建設,在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增進人民福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的決策部署,要求“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為新發展階段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指明方向。
完善的人口服務體系是現代社會人口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是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主體。馬克思認為,社會再生產包括物質資料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兩種再生產的平衡是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再生產是新老世代更替的過程。在傳統社會中,家庭是人口再生產的主體,承擔生育、養育、教育、養老等主要責任。在現代化進程中,物質資料再生產趨強、人口再生產趨弱,兩種再生產失衡。在現代社會中,人口再生產的部分功能由家庭轉向社會。為保障人口再生產的可持續性,以政府為主導的人口服務成為重要的社會服務,涵蓋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養老等領域,成為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主體。
投資人口就是投資經濟,健全人口服務體系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人口服務體系建設的本質是“投資于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已由增量發展轉變為減量發展,加大人口服務投入成為提升人口素質、創造人口素質紅利的重要途徑。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群眾對人口服務的需求發生顯著變化、層次不斷提高。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傳統的養老撫幼功能弱化,“一老一小”服務成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這些變化既對人口服務體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也為貫徹優先投資于人的理念、塑造現代人力資源體系、有效提升生產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巨大空間。世界銀行評估,近年來,中國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已上升至略高于50%,但仍遠低于發達經濟體約75%的平均水平。這說明我國人口服務體系建設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高品質生活需要全人群、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高質量人口服務體系。人口服務體系是一個包括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以及相應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的系統構架(見圖1)。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要求人口服務體系要覆蓋全人群、全過程、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就是要面向所有人群的服務需求,注重滿足嬰幼兒、老年人、流動人口、新業態人員、殘疾人等群體的需求;全過程,就是涵蓋服務的各個環節,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條,注重事前宣傳倡導,事后效果評估、優化調整;全生命周期,就是要滿足少兒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等各年齡段人口的服務需求,注重人口年齡結構對人口服務需求的影響,注重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服務需求的差異。人口服務的制度體系,是關于人口服務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規定,主要包括生育保障、養老服務、人口管理等制度。人口服務的運行體系,主要包括黨的領導、財政投入、責任分擔、統計監測、信息管理等。
建設世界最大的人口服務體系具備良好現實基礎
當前,我國與人的全面發展相關的公共服務不斷完善,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持續健全,服務政策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等特征,[4]初步建成以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人口服務體系的整體框架已具雛形。[5]各地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內容,通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持續減輕生育、養育、教育和養老負擔,在輔助生殖服務保障、生育假期、育兒補貼、普惠托育、醫養結合等新興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投入力度持續增強。普惠托育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國千人口托位數接近4個,總托位數接近500萬個,托育服務全職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城鄉學前教育布局不斷優化,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約96%。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比例約9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進入普及化階段。
勞有所得支持能力不斷提升。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專業技能提升培訓,養老服務管理、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護理等專業人才數量快速增長。生育保險覆蓋面鞏固擴大。2024年,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53億人,享受各項生育保險待遇接近3000萬人次,生育保險基金待遇支出1431.78億元,13個省份所有統籌區生育津貼均可直接發放至個人。
老有所養保障水平持續改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建立。目前,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超過60%,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超過40萬,養老床位超過800萬張,共有4300多萬人享受老年人補貼。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約1.8億人,累計260余萬人享受待遇。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
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服務范圍得到擴大。醫療保障實現全民覆蓋。2024年,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基本醫療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住房優惠政策不斷擴面。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0平方米。階段性擴大低保等社會保障政策覆蓋面。將更多困難群體納入保障范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人口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匹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各地圍繞生育、養育、教育、就業陸續出臺一系列人口服務政策舉措,取得積極進展,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服務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6]存在綜合治理能力不足、[7]“一老一小”服務短板突出、[8]服務保障協同性不高、[9]財政支持投入不足、[10]體系建設缺乏理論支撐等問題挑戰,[11]綜合、協調、完整的支持和服務體系尚未成熟。[12]
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有待加強。人口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主要是缺乏高層次人口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協調機制,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不夠成熟,政策合力有待提升。人口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政策體系不夠順暢,相關法律法規的協調性不足,人口服務的基本內涵、部門職責分工、服務對象、內容、標準、支出責任等尚未得到清晰界定,人口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標準較為分散。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尚未形成,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人口服務體系建設較不平衡。
全人群、全過程、全生命周期未充分覆蓋。從全人群角度看,現有的服務體系難以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人群、新需求相適應,如新就業形態群體的勞動保障需求,大齡單身群體的婚戀服務需求,未婚群體的輔助生殖服務需求。個別地區將生育支持政策理解為對二孩和三孩戶籍家庭的支持,一孩家庭和流動人口的生育支持成為空白。從全過程角度看,事前服務不充分,一些群眾對相關政策知之不多、知之不詳;事中服務不暢通,標準體系不成熟,托育、養老等綜合監管難度大;事后服務跟進不夠,尚未建立系統的人口服務評估機制。從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生育支持政策集中于生育和養育階段,婚戀、教育、住房等方面政策較少,婚嫁階段的政策支持相對滯后。
服務保障重“物”輕“人”,人才、信息、投入不足。當前,在補齊人口服務體系短板的過程中,無論是養老服務還是托育服務,多數投入側重機構、床位、托位等“補磚頭”的硬件建設,運營管理、人才培養、薪酬待遇、職稱評定、信息支撐等“補人頭”的軟件保障則難以及時跟進,養老托育領域出現專業人員短缺、人員流動性大、從業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人口信息與相關服務政策和資源對接共享、互聯互通存在一定障礙,不同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和政策落實情況存在差距,機構運營成本偏高、服務效率較低、行業生存困難,一些地區養老床位和嬰幼兒托位使用率長期保持在50%左右,接近一半的床位或托位處于閑置狀態。
支撐“一老一小”服務的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定型。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安寧療護等“一老”相關服務,生育、養育等“一小”相關服務,是人民群眾感受負擔較重的問題,也是保障制度相對薄弱的領域,“有服務”但“難負擔”的問題亟須重視。長期護理保險尚未在全國推廣普及,難以全面減輕失能老人照護的經濟負擔;安寧療護保障范圍局限于重癥腫瘤患者,缺少糾紛處置的法律規范,發展后勁不足;生育保險覆蓋不足且基金規模較小,生育補貼制度尚未建立,難以滿足全體城鄉居民的生育保障需求;生殖健康保障不充分,生育力保護工作和輔助生殖技術應用負擔較重;普惠托育服務的生均補貼制度尚未建立,以民辦機構為主體的托育行業運營發展艱難。
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主線推動人口服務體系建設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需求,“十五五”時期應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將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打破理念認知、體制機制、服務銜接、經費統籌、人才支撐和信息互通等方面的障礙,加快健全覆蓋全人群、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環境,對內提升以人口素質為內核的人口競爭力,對外塑造以中華文明為內核的人口親和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口支撐。
打破理念認知障礙,設置一個議事協調機構。一是建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制。在中央層面完善人口工作綜合協調、督促指導、工作推進、任務督辦和監測評估機制,將核心指標納入地方綜合考核。加強黨對人口服務體系建設的全面領導,統一各級黨政領導和相關部門對人口工作的思想認識,引導全社會認識到“投資于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優化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對照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擬定人口發展遠景規劃,明確人口服務體系建設在人口發展戰略中的功能地位,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人口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三是研究編制人口服務發展規劃。開展“十五五”人口服務體系發展規劃的前期研究論證,列出需要加快研究制定的服務項目清單,以及配套的重點工程和行動計劃,強化人口服務體系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社會保障事業、醫療衛生事業、教育事業、老年事業等領域規劃的銜接落實,發揮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明確新時代人口服務體系的基本內涵、框架、內容、目標和方向。
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制定一套政策規范準則。一是建立政策合理性審查制度,提升資源統籌和過程管理水平。在明確新時代人口服務體系基本內涵、框架、內容、目標和方向的基礎上,發揮規劃戰略導向作用,開展“十五五”各類公共服務體系發展規劃的宏觀一致性、政策合法性和服務可及性審查,梳理需要增加、調整或簡化的服務項目和流程清單,確保社會保障事業、醫療衛生事業、教育事業、老年事業、人力資源事業、文化事業等領域專項規劃、重點工程和行動計劃與人口服務體系建設需求有效銜接。二是做好服務資源的統籌協調。在少子化、老齡化趨勢下,將育幼資源和醫養資源的協調發展作為統籌協調人口服務資源的重點領域。統籌0~6歲育幼服務資源協調發展,規范引導幼兒園富余的場地、教師資源向下延伸,提供普惠托育服務,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婦幼保健機構與托育機構簽約服務的激勵機制,促進托育服務增加供給、降低價格、提升質量。統籌協調人口變動與教育和醫療資源相適應,依據出生人口和學齡人口變動趨勢規律,做好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的中長期規劃,提高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統籌協調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資源相融合,理順人、財、物、管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制定老年人在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之間的轉換標準,全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促進醫養結合服務高質量發展。三是做好標準規范的統籌協調。調整托育服務發展評價指標與地方嬰幼兒數量和服務需求相銜接,增加每千名3歲以下嬰幼兒擁有托位數、嬰幼兒入托率和普惠托位占比指標,并將其作為托育服務發展的重點評估目標,避免托位供給不足與托位空置率高并存的發展困境。推動托育服務財政投入與幼兒園同標準、同部署,參照幼兒園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投入標準,根據實際收托數向托育機構發放生均補貼。支持幼兒園教師轉型提供托育服務,規范建立幼兒園教師與保育員職業的資格轉換標準、職稱接續規范和崗位技能再培訓的內容與流程。完善養老護理員等養老服務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明確養老服務技能人才的評價主體、評價管理、評價結果使用等關鍵性問題,拓寬養老護理員職業成長通道。
打破服務銜接障礙,編制一套服務體系清單。一是編制“一件事”服務清單,強化人口服務體系的可及性。按照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總體原則,從全過程的視角優化各類人口事件的服務對象、流程、方式和內容,避免政策沖突和矛盾。全面啟動“生育一件事”行動,做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早孕關愛、生育力評價、婚檢、孕檢、產檢、出生缺陷防治、輔助生殖技術應用等服務項目的統籌銜接,為生育力保護構建政策和服務支撐;規范推廣“出生一件事”服務清單,整合孕產婦建檔、新生兒出生醫學證明、兒童預防接種、戶口登記、醫保參保、社??ㄉ觐I等服務事項聯辦;探索設計“養老一件事”場景,細化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整合分散在多部門的為老服務政策,支持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別的老年人就近享受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二是編制“一站式”服務平臺,強化人口服務體系的系統性。建立人口服務智慧信息平臺,從全生命周期的視角集成匯總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養老、醫療、文體、救助等領域的服務信息。豐富服務平臺的形式和內容,滿足少兒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等不同年齡段人群政策咨詢、機構查詢、服務申請、資格核驗、待遇享受等方面服務需求,確保各類服務的綜合性和協同性。三是建立“標準化”服務規范,提升人口服務體系的公平性。探索取消人口服務中的戶籍、城鄉、區域和孩次差異,建立以常住人口為主的人口服務體系,保障流動人口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人口服務,避免在人口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產生新的不平等,擴大人口服務覆蓋范圍,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特殊兒童、困境兒童、隨遷老人等重點人群的服務保障力度,確保服務在各類人群中的公平性。四是完善效果評價機制,以考核評估引導人口服務體系有序發展。建立健全人口服務體系不是一項簡單的民生福利保障,而是一項重要的未來社會投資。應當著眼于人口素質的全面提升,側重人口服務體系在穩定女性職業發展預期、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提高人口整體素質等方面的多重作用。
打破經費統籌障礙,確立一套經費保障制度。一是以“一小”為重點,建設以生育保險、嬰幼兒照護、生殖健康促進為核心的生育保障基本制度。擴大生育保險覆蓋范圍,建立適應新業態發展、靈活就業需要的,針對靈活就業者、未就業或失業女性、農村女性、女大學生等特殊群體的參保繳費機制。出臺職工生育假期期間的社保補貼和稅費減免政策,支持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發放育兒補貼,充分利用超長期國債資金,形成由財政支持的、資金來源豐富多樣的、社會福利性質的城鄉居民現金補貼發放機制,形成以照護者為主要對象的、精準到人的嬰幼兒照護補貼制度。建立輔助生殖支持專項基金,將不孕不育家庭的輔助生殖檢查、治療和手術費用全面納入醫保,向經濟困難家庭提供一次性補貼,向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免費支持。二是以“一老”為重點,建立以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為重點的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區域老年醫療中心為龍頭,以老年醫院和設置老年醫學科的綜合性醫院為主體,以疾控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機構、護理機構、安寧療護機構等為基礎的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加強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機制,加大基層醫療機構醫養結合床位建設,推進各類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鼓勵推行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雙向轉接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醫療和養老數據的互聯互通,增加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供給。
打破人才支撐障礙,形成一支綜合服務隊伍。一是加快急需緊缺職業人才培養。依托人口服務項目清單,組織編制急需緊缺職業、未來就業需求目錄,建立健全托育、養老等職業的職稱評定和職業發展路徑,落實差異化培訓補貼政策,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啟動技能強企行動,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支持企業建設實訓基地,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動態發布技能人才薪酬價位信息,建立技能人才最低工資分類參考指引,增強技能崗位吸引力。二是優化調整人才培養類型和層次。以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優化高校層次類型和人才培養結構,推進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培養大批服務區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深化科教融匯、校企合作,逐步實現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總體適配、總體平衡、良性互動。三是提升特定群體的教育服務能力。建設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構建以資歷框架為基礎,以學分銀行為平臺,以學習成果認證為核心的終身學習制度,完善繼續教育、自學考試、非學歷教育的制度保障。開展面向特定群體的技能培訓,加強國家老年大學建設,統籌推進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創新發展。
打破信息互通障礙,搭建一個信息共享機制。一是明確國家人口家庭信息統計調查指標清單。以人口高質量發展目標為參照依據,從基礎數據的可及性入手,在指標的選擇過程中遵循廣泛性、多樣互補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構建國家人口內部均衡指標和人口外部均衡指標,構筑出國家人口監測體系指標框架及模型參考閾值。國家層面的人口監測指標體系可分為兩個維度,即人口內部發展和人口外部發展。人口內部發展維度應包含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遷移流動等要素層次;人口外部發展維度則應包括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等要素層次。二是完善我國人口家庭統計制度與動態監測機制,將人口家庭統計與動態監測列為國家和地方共同事權。增加婚姻狀態、子女離家狀態和親屬關系統計,增加人口家庭統計和監測的財政投入與人員保障,在“十五五”時期建立中國特色的人口家庭統計制度和動態監測體系。三是建立國家層面的人口信息共享比對機制。依托國家數據局建立國家人口信息共享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數據收集、處理、共享的責任與權限,促進各部門信息系統和數據庫的互聯互通,避免信息交叉重合與重復采集。建設國家級或區域級的信息共享平臺,集中存儲和管理各類人口全生命周期服務相關信息,為各部門提供統一的信息查詢和共享服務。四是建立國家人口數據監測預警機制,開展人口統計分析和政策模擬實驗工作。將人口家庭微觀仿真模型構建和應用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或自然科學基金跨學科研究支持項目,常態化開展人口家庭多情景模擬及變動趨勢研究,提升人口家庭統計分析、動態監測和預測預警能力。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源大數據人口監測的理論邏輯和技術應用研究及示范數據庫與決策平臺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ZD197;課題組成員王欽池、袁濤、桂林翠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王培安:《建立健全人口服務體系 支持人口高質量發展》,《民生周刊》,2025年第1期。
[2]陳功:《構建人口發展支持與服務新格局的新思考》,《人口與發展》,2024年第5期;宋健、姜春云:《非均衡常態下促均衡: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發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5期。
[3]蔡昉:《謀劃“十五五”時期人口高質量發展需關注的幾對關系》,《清華金融評論》,2025年第3期。
[4]陸杰華、谷俞辰:《以人為核心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基本準則與關鍵面向》,《行政管理改革》,2024年第9期。
[5]蔡昉:《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經濟日報》,2024年8月22日,第1版。
[6]賀丹、史毅:《積極生育保障制度:理論脈絡、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社會保障評論》,2025年第1期。
[7]朱薈:《國家治理的社會創新: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的治理現代化》,《河北學刊》,2025年第1期。
[8]賀丹:《建立健全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人口與健康》,2024年第11期。
[9]林寶:《完善養老保障與服務體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人口科學》,2023年第4期。
[10]萬國威:《健全人口發展支持與服務體系的內涵與方向》,《人民論壇》,2024年第17期。
[11]蔡昉:《認識人口理論研究中的中國特色》,《中國人口科學》,2025年第1期。
[12]楊菊華:《人口高質量發展中的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5年第2期。
責 編∕李思琪 美 編∕周群英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pulation Service System
Through Deepening Reform: Realistic Basis and Policy Conception
He Dan Shi Yi
Abstract: A well-developed system of population servic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modern society's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As China'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 a new stage,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a higher-level population service system can not only support the needs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bo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but also meet the high-quality life needs of the people at multiple levels. Although China h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with "seven accesses" as the main body,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complete population service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services still have certain gaps compared with the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high-quality life needs of the people.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main line should be to implement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tasks, the overall goal should b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e main direction should be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low birth rate and aging problems, the key content should cover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and the core should focus on optimizing the fertility guarantee system, the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the popul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 population service system that covers all the population, all processes and all life cycles should be accelerated, the collaboration efficiency of various service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basic list of the service system should be compiled, the service shortcomings and weaknesses should be supplemented, and the talent and information support capabili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provide basic population conditions for modern human resources that are of high-quality, abundant in quantity, optimized i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ed reasonably.
Keywords: population servi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eepening reform, public servi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