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龐大鵬
時間2025年6月17日,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舉行。習近平主席在主旨發言中首次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中國—中亞精神”是對30多年來中國中亞關系成功發展的經驗總結,是對雙方在密切合作中形成的共同理念的精煉概括,指明雙方發展的前進目標,為中國中亞世代友好合作提供重要遵循。六國元首簽署的《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阿斯塔納宣言》指出:“應大力弘揚這一精神,使之成為機制成員國發展友好關系、推進互利合作的基礎。”
“中國—中亞精神”體現中國中亞關系發展的堅實確定性
“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建交30多年的團結互信”和“新時代以來的開放共贏”,從這三個維度把握“中國—中亞精神”,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中國中亞合作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堅實的實踐土壤、廣泛的民意基礎。習近平主席從四個方面精辟概括“中國—中亞精神”的核心要義,即“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深化互信、同聲相應”“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堅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濟”。
從歷史和人文的角度來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把中國人民同中亞人民聯系在一起。千百年來,中國同中亞各國人民一道推動這條“貿易之路、文化之路”走向興盛,促進了東西方的往來。
1991年中亞國家獨立后,中國是最先承認中亞國家獨立并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之一。中國同中亞國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開展合作擁有地緣條件、歷史文化和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獨特優勢。中國在發展同中亞國家的關系中堅持“互尊、互信、互利、互助”的原則,雙方合作共贏、平等相待,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貿人文聯系愈發密切,在國際事務和多邊領域內積極互動,共同維護地區發展與和平,攜手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同。以此為契機,中國同中亞國家傾力打造面向未來的深度合作,將雙方關系帶入一個嶄新時代。中國同中亞五國已實現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雙邊和區域命運共同體“三個全覆蓋”,展現了雙方攜手前行、共創未來的堅定決心。2020年六國共同創立了中國—中亞機制。這一機制契合各方需求、順應歷史潮流,展現出蓬勃生機,實現了快速發展。2023年六國在西安成功舉行首屆中國—中亞峰會,機制建設四梁八柱由此迅速成型,呈現元首引領、政府推動、各界參與、多軌并行的立體多元合作格局。
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最大的創舉是六國元首共同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法律形式將世代友好的原則固定下來,這是六國關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條約的簽署意味著中國同中亞國家政治互信達到新高度、戰略協作邁出新步伐、民心相通實現新跨越,將為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長期穩定發展筑牢根基。在動蕩不安的國際形勢下,中國與中亞國家堅持和合共生,致力于使“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和平、和睦、和美的發展沃土。
“中國—中亞精神”凝聚發展共識、明確合作方向
“中國—中亞精神”凝聚雙方發展共識,明確今后合作方向。中國與中亞五國是現代化發展的同行者。“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是中國中亞全方位合作的共同主題。以共建“一帶一路”為主線,應對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風險挑戰,實現了雙方互利合作務實高效、深度融合的積極態勢。在本屆峰會上六國達成110份各類合作共識,一系列務實舉措彰顯著中國同中亞國家攜手推進現代化的決心和誠意,為六國弘揚“中國—中亞精神”、在發展振興之路上相互成就注入強大動能。
在這次峰會上,六國元首共同商定2025至2026年為“中國中亞合作高質量發展年”。貿易暢通、產業投資、互聯互通、綠色礦產、農業現代化、人員往來成為雙方合作的六大優先方向。習近平主席同中亞五國元首見證簽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這是中國首次同周邊單一區域內所有國家整體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走深走實,無論從戰略層面還是從區域層面都加強合作,讓中亞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示范區。
中國和中亞國家務實合作破解的是發展難題,匯聚的是共進力量,托舉的是共同繁榮。推動中國中亞地區合作高質量發展,要明確合作中可能面臨的挑戰。中亞各國經濟體量不均衡,資源稟賦各有差異,合作需求不同;次區域一體化多元重合的特點制約深度合作。同時,中亞國家治理能力不均衡,政策執行和監管水平存在差異;氣候變化等綠色發展議題引發中亞國家關注,但中亞各國在環境法規、綠色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中亞地區需要進一步整合制度規則和技術標準,提升溝通效率,減少互聯互通成本,以增強區域整體合作水平。
針對中亞區域發展的特點及變化,雙方在合作中可以著眼發展新興產業。中亞五國均為中小型經濟體,資源較為單一、市場經濟容量有限,依靠自身資源稟賦難以實現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與中亞的合作可著重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利用政策杠桿促進跨國合作和貿易,加強區域內國家之間的聯系,吸引外國投資,促進新興產業的國際化,從而提升中亞地區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降低在中亞地區投資的經濟風險。
雙方在合作中可以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中國中亞互聯互通能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顯著優勢。雙方可以針對中亞關鍵基礎設施做全面評估,識別運輸、物流、通關、電力等方面的瓶頸和堵點。抓住窗口期,繼續大力推動中烏吉鐵路建設,加速不同國家間鐵路運輸換軌技術攻堅。中國還將同哈薩克斯坦加快推進中哈第三條跨境鐵路建設,同塔吉克斯坦實施中塔公路二期關鍵路段改造,同中亞各國深化中歐班列和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合作,推動中亞地區真正成為連通歐亞大陸的“黃金十字路口”。與此同時,在推進互聯互通項目時,雙方需要考慮社會和環境因素,注重項目的社會責任和環保要求,避免對當地社區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還要充分考慮地區同質競爭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項目風險。
雙方在合作中可以繼續以功能性制度為突破口,推動地區制度化和一體化建設,簡化貿易和投資流程,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應繼續拓展雙方“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合作試點,改進海關手續、邊境檢查、電子支付和物流管理,提高貿易效率,鼓勵更多的跨境合作與投資,實現中國中亞之間更加緊密的一體化合作,推動雙方經濟可持續增長。
“中國—中亞精神”推動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
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以‘中國—中亞精神’為引領,以更加進取的姿態和更加務實的舉措加強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朝著命運共同體目標砥礪前行。”“中國—中亞精神”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
面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復雜變化,中國和中亞五國加強團結合作,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價值愈發突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大國博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上升,發達國家內部矛盾凸顯,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國際動蕩變革期的特點凸顯,世界面臨新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多。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中國中亞合作的根本遵循就是要錨定命運共同體目標,而“中國—中亞精神”正成為推動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引領力量,也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難得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以“中國—中亞精神”為引領推動命運共同體建設,有利于消除全球治理和區域合作的外溢影響。當前世界變亂交織,開展有效全球治理和區域合作的緊迫性前所未有。然而,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離散化趨勢,全球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系統性失靈頻發,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不斷累積,全球安全治理失序風險上升。大國博弈影響外溢至全球治理領域,世界經濟要素政治化和工具化風險抬升。民粹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多邊主義受挫、全球治理和區域合作面臨重大挑戰。在本屆中國—中亞峰會上,中亞五國元首一致支持繼續推動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高度認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全球倡議”不僅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而且為應對全球變局提供“中國方案”,為各國和平共處、發展共贏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正確歷史觀,為世界和平和發展注入更多穩定性確定性。回顧歷史,二戰結束后形成的雅爾塔體系,以及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美蘇兩極對峙的冷戰體制,不利于亞非拉廣大未獨立或新獨立國家的發展。有鑒于此,毛澤東同志曾提出“中間地帶”理論,其目的就是打破美蘇兩極對峙的冷戰體制,推動世界走向多極化,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歷史的時針走到今天,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呼聲。習近平主席強調:“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中國同中亞地區人民相互支持、同甘共苦,共同為人類正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要弘揚正確歷史觀,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為世界和平和發展注入更多穩定性確定性。”“歷史不能倒退,應當向前;世界不能分裂,應當團結;人類不能回到叢林法則,應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中國周邊外交全局中,中亞始終是優先方向,“中國—中亞精神”為雙方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國與中亞五國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合則兩利、斗則兩傷。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與中亞國家都集中力量于國內的改革和發展,為此需要良好的國際環境,特別是穩定的周邊環境,因此,中國與中亞國家保持和發展睦鄰友好關系,是實現強國富民戰略目標的基本條件。“中國—中亞精神”倡導“互尊、互信、互利、互助”,其核心是互不干涉內政。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有權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在沒有外來干涉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選擇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模式。中國與中亞五國堅定支持彼此維護國家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不做任何損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支持彼此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辦好自己的事情,合力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共同維護地區安全穩定。
“中國—中亞精神”具有深厚的歷史邏輯和現實基礎,植根于六國在長期合作中形成的共同理念和價值,從內生動力、法律保障、機制觀念等各個層面,彰顯了中國中亞關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上的典范,是新型國際關系和新型區域合作的典范。在中國中亞關系發展進程中,元首外交起到了核心的引領作用。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高層交往實現了制度化、機制化,特別是領導人之間的接觸和磋商,對推動雙方關系的發展、深化,加強各個領域的合作,起了重要推動作用。元首外交登高望遠、著眼未來,以戰略規劃和長遠眼光,為雙方關系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未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將以“中國—中亞精神”為指引,推動雙邊合作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科建設“登峰戰略”資助計劃(項目編號:DF2023ZD29)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