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鋼集團特鋼長材精品基地。
南鋼集團供圖
中農海稻新疆喀什萬畝耐鹽堿作物育種與示范基地。
中農海稻供圖
位于中核集團田灣核電基地的“和氣一號”能源站。
桑松茂攝(人民視覺)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生產基地。
李紅星攝(人民視覺)
產業體系建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國競爭的戰略焦點,在經濟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基本形成了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體系。持續推動產業體系邁向更高水平,要深刻把握這一目標要求及其相互關系,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著力打造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我們看到,面向消費者的個性化、柔性化制造產品,加速走入千家萬戶,引領消費升級;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蓬勃發展,成為產業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光伏電站與牧場同頻共生,描繪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美麗畫卷。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背后是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深刻變革——我國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正在加快推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蓬勃興起、茁壯成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產業體系的智能化,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選擇。
我國已初步建成了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的相關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在數據、算法、算力的支撐下,人工智能正在成為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瓶頸、加速推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壯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鍵。
產業體系的綠色化,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的關鍵路徑。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在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動下,我國產業體系的綠色化轉型持續推進。截至2024年底,國家級綠色工廠達到6430家,實現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比重約20%,占比持續增長。這些工廠基本實現了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持續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國家競爭新優勢貢獻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產業體系的融合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顯著特征和發展趨勢,正在持續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
在資源要素上,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在產業結構上,一二三產業以及各產業門類、上下游企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在空間布局上,區域間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布局。截至目前,我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5萬個,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我國搭建的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已匯聚38.1萬家優質企業、3090家金融機構、800余項金融產品;2024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啟了我國產業變革的新篇章。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將其作為今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進一步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理解和把握這一重要任務,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一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在鞏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聚焦“卡脖子”技術領域,創新組織模式,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原創性技術突破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強化技術變革對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催生作用,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建立跨領域、跨區域的協同創新網絡,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
二是集聚各類資源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業服務機構合作,促進經營主體快速涌現和迭代創新。不斷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世界一流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以高質量經營主體培育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優化資本、人才、技術等市場要素和創新資源配置,通過企業、科研機構、政府和資本市場的多方聯動,共建現代化產業生態。
三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建設。構建有利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制度和政策體系,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避免惡性競爭,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以高水平開放營造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深度參與全球技術合作、產業合作、生態環境合作等,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技術合作與國際交流。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百年變局之中,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我國錨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抓住機遇贏得戰略主動,實現大國崛起的關鍵路徑。要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凝聚各類資源要素,鍛長板、補短板,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努力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引擎,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績,為“十五五”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案例一
造好車,完備產業鏈添底氣
講述人: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開宇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從小我就知道,黑土地能種好糧食,還能造好車。
2021年,奧迪集團、中國一汽、大眾中國3家企業合資聯手打造奧迪一汽超級智能生態工廠。從破土動工到首臺車下線,僅用了18個月。
以工廠為圓心、半小時車程為半徑畫圓,圓圈內能找到組裝一臺車所需的一半供應商。如果將范圍擴大至吉林省,我們每臺車超七成的零件都來自這里。
中國日益完善的汽車產業鏈,為合資項目快速落地提供了可能,也成為工廠不斷向上生長的堅實底座。
焊裝車間內,824臺機器人協同運作;底盤工位上,3臺多軸全自動擰緊站的作業精度高達±0.1%;涂裝車間里,奧迪全球生產體系首次引入中國自主研發的在線視覺檢測技術,使“滑橇精度檢測”這一關鍵工序的效率較傳統人工檢測大幅提升。
從“篳路藍縷”“追趕跟隨”,到“體系完備”“成為標桿”,中國制造實現了從“能造車”到“造好車”,再到“造高端車”的跨越,并將在開放包容中融合創新、跨越精進,不斷邁向更高水平。
(人民網記者申佳平整理)
案例二
特種鋼,一群AI模型算配方
講述人:南鋼集團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李瑾彥
華為鋼鐵有色軍團總裁 石 矛
如果把人工智能(AI)大模型搬到要求更高、容錯率更低的工業場景,它還能發揮作用嗎?
在南鋼,“AI大廚”上崗,打破了傳統靠經驗試錯的研發范式,讓煉鋼從經驗驅動向智能決策轉變。
以液化氣體船等高端船舶的關鍵材料——碳錳低溫鋼為例,在材料研發過程中,碳多了鋼就會變脆,錳多了則影響焊接性能,數十種變量因素相互影響。于是,我們想到用大模型來尋找研制鋼材的“菜譜”。但同時,鋼鐵煉制過程復雜、數據模態多元分散、大模型“幻覺”難以消除等問題成為需要克服的難題。
不同于打造一個覆蓋全場景流程的大模型,我們最終采取的方法是訓練一群具有“專業能力”的場景模型:有的負責研究鋼材能不能滿足強度設計要求,有的負責研究鋼材的低溫韌性……它們自發地分工合作,實現不同性能指標的預測、計算。
可以說,數字化是讓“數據可見”,而智能化就是讓“決策更優”。如今,工業大模型的應用已拓展至家電制造、冷鏈物流等多個行業場景,賦能千行百業從“看得清”邁向“做得優”“想得新”。
(人民網記者王震整理)
案例三
除了電,核能還能提供什么
講述人:中核集團田灣核電二廠廠長 張祥貴
核能是最高效的清潔能源之一,1公斤的鈾—235全部裂變時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700噸標準煤燃燒時釋放的能量。這么多能量,如果只用來發電,利用率還不到40%。
如何讓更多產業用上這一綠色能源?2024年,我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和氣一號”正式投產,上演了一出核能“變形計”,將核能從單一發電延伸至工業供汽領域。
從“理論上行得通”到“現實中跑得通”,這場變形之旅并非坦途。項目交付前3個月,蒸汽流量卡在120噸/小時,遠低于200噸/小時的設計目標。項目團隊日夜攻關,終于揪出了問題——高溫導致液位計示數失真。在近一個月的精密計算和反復調試驗證后,蒸汽流量終于達標。
一場場技術攻堅,助力產業上下游協同降碳。投產一年多來,“和氣一號”為江蘇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輸送超317萬噸的清潔蒸汽,節省碳排放指標46.23萬噸。
伴隨著“變形計”不斷上演,核能將成為提供熱、電、氫、水等多種零碳能源產品的“全能選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強大支撐!
(人民網記者楊曦整理)
案例四
海水稻,讓鹽堿地變“大糧倉”
講述人:中國農科院海水稻育種專家、中農海稻董事長 楊記磙
2018年春天,我從廣東深圳飛越5000多公里來到新疆喀什。一看,白茫茫一片,寸草不生;一測,土壤鹽分39‰。當地老鄉們說:“我們祖祖輩輩都種不出糧食,你們能行?”
我們帶來的“海水稻”,不但能在鹽堿地扎根,還能給土地“排毒”。幾年來,種植規模從1畝試驗田到1萬畝示范基地,畝產從450公斤一路攀升至853公斤。
科技成果轉化往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擴種要錢,建廠要錢,科研更要錢,但科創企業沒廠房設備可抵押,貸款很難批下來。
關鍵時刻,工商銀行及時提供金融支持。銀行從專利含金量、研發投入占比、人才實力等維度對企業進行評估,以“創新積分”匹配信用額度,工行深圳分行、新疆分行聯動,3年累計提供2000多萬元普惠貸款。
“科技—金融—產業”深度融合的鏈條正加速轉動。“海水稻”打好頭陣,高品質、耐鹽堿的小麥、玉米、大豆等陸續跟上,全國5億畝可開發的鹽堿地,就是未來的“大糧倉”!
(人民網記者趙竹青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