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協同共治的高效能治理新格局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桑玉成
無論奉行什么治理理念,采用何種社會治理模式,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主體的根基不能動搖。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理念,即人民城市和全過程人民民主。這兩個方面看似是不同的指向,其實揭示的都是同一個理念,即強調人民的中心地位和主人翁地位。也就是說,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按照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原則治理城市,是保證人民城市本質屬性和社會發展正確方向的基本遵循。人民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既是由我國社會性質所決定的,也是由現代社會治理取向所決定的。
與此同時,科技正在深刻改變治理方式,科技賦能治理能夠極大地提升效率與響應速度,解決很多社會治理問題。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無論是人民主體,還是技術賦能,都要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保障可以視為社會治理的制度性基礎。沒有法治保障的底座,人民主體得不到充分體現,技術賦能也可能走偏。
人民主體、技術賦能、法治保障是一個有機互補的系統,在某種意義上說,人民主體是性質的規定,技術賦能是工具和方法,而法治保障是制度基礎,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結構。(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桑玉成,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中國政治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上海政治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專業領域為政治學理論、當代中國政治、行政管理學。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著有《政治學與政治發展》《我們怎么選干部》《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探析》等著作20多部。
高效能治理:內涵特征與實踐要求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教研部國家治理理論教研室主任、教授 李軍鵬
高效能治理是一個復合型的整體概念,包括實現治理高效能的各種重要因素與高效能治理的各種屬性。高效能治理是民心之治、良法善治、整體之治、協同之治、能力之治、數智之治、效率之治、效益之治、品質之治的總和。
高效能治理是指治理主體堅持具有高凝聚力、高認同度的治理價值理念,以良法善治為基礎,以嚴明的組織體系、科學民主的決策體系與高效的執行體系為骨干,以調動各治理主體積極性實現協同治理為目標,以強大的治理能力為保障,以數智化手段為支撐,高效率解決治理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高回應性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高效益實現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現代治理模式。
作為我們黨提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理論重要組成,“高效能治理”是中國國家治理話語體系的典型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產物。高效能治理是適應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創新發展、數智時代、復雜系統治理要求的現代治理模式,具有現代性、先進性、人民性、創新性、智慧性和協同性。(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李軍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教研部國家治理理論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危機管理。
社會整合:基層高效能治理的科學方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內法規與國家監察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柴寶勇
社會治理現代化同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具有目標一致性和要素協同性。在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國內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內涵拓寬、智能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下,社會治理工作不可避免地向系統治理、綜合治理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維護國家政權安全的戰略高度,在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的實踐中始終堅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指引下,各地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的社會工作邏輯,踐行統籌規劃、集約高效的群眾工作方法,將社會整合作為社會治理的前置環節和實現方式,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開辟以社會整合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的黨的群眾工作新局面。
社會整合是政黨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政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形勢下黨發揮社會整合作用,基于黨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社會治理日益智能高效等優勢。社會整合作為黨的群眾工作方法,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體現為以完善治理體系為基礎的社會整合、以凝聚社會共識為基礎的思想整合、以搭建關系網絡為基礎的組織整合、以擴大基層參與為基礎的利益整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整合途徑,包括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完善政策供給、加強紀律建設等多個方面。(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柴寶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內法規與國家監察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政黨政治、黨內法規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北京哲社規劃項目2項、教育部人才項目1項,主持中組部、中聯部、退役軍人事務部等部委委托項目多項。
在城市更新中拓展青年發展空間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陳晨
城市更新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實踐載體,其內涵在新時代不斷豐富和擴展。從治理維度看,城市更新包含三大核心內容:煥新城市面貌,通過空間重構、基礎設施升級與環境整治實現城市形態現代化;解決城市病,運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維干預手段系統性推動問題改善;驅動城市發展,調動各級各類組織相關資源、整合多主體力量,形成互動網絡,激活城市內生發展動能。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成為眾多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城市更新的過程,實質上是對一系列復雜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包括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人口數量與人口質量的關系、城市短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關系等。這些關系的平衡,一方面使得城市更宜居,讓居住于此的居民更有歸屬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能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尤其為青年提供干事創業的土壤,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因此,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應注重軟環境的建設,通過制定針對性的人才政策、培育特色產業以及增強社區參與度等方式,構建新的人才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布局的平衡調整,推動形成多中心共同發展的新局面。未來城市更新應在空間設計中強化情感聯結,將地方文化傳承與青年社群運營結合,構建兼具歸屬感與發展機遇的新型城市生態。(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青年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開展城鄉基層治理、青年社會學、青年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多項。出版個人學術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大力推進基層公共安全高效能治理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容志
郡縣治則天下安,基層穩則國家強。提高基層公共安全治理效能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的固本之策。隨著社會治理重心不斷下移,城鄉街鎮、社區應急管理組織體系、人員隊伍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建設成效明顯。但總體而言,基層公共安全治理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應聯結多方主體,構建基于公共安全的治理共同體,激發基層社會的內在活力,形成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共同合力,大力推進基層公共安全高效能治理。
治理共同體與一般性共同體有同有異。相同之處在于,兩者都是擁有共同觀念和意識的人群集合體,能夠產生自發活力和秩序,維護組織和社會的有序運行。兩者的區別在于,治理共同體并不僅僅只有社會自發力量以及自生秩序,也內含國家力量的融入和運行。而且,國家力量往往發揮著引領、導向的功能和作用。治理共同體圍繞著公共治理議題和過程展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不能偏離這個方向。這種質的規定體現著國家性與人民性、政治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也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邏輯。(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容志,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在《政治學研究》、《管理世界》、《中國行政管理》、《光明日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報刊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3部。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政部重點委托項目和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10項。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