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驅動下網絡空間的新沖突與治理方向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米加寧
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嵌入,正在重塑網絡空間的沖突形態與治理邏輯。傳統網絡空間治理范式,無論是基于命令—控制的強規制,還是側重市場自律的弱干預,在應對技術的高度自主性、主體的多樣彌散性、損害的跨域傳導性以及場景的復雜耦合性時,均已顯現出系統性不適。對2020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典型網絡空間沖突進行類型學分析,可以識別出四種核心模式:深度偽造與認知操縱、智能化基礎設施攻擊、算法歧視與社會公正沖突、數據主權與數字霸權博弈。
新型沖突的本質已從工具理性驅動轉向生成理性驅動,呈現出主體泛在化、手段智能化、影響社會化和責任模糊化等區別于傳統沖突的顯著特征。有鑒于此,“生成式治理”的創新理論框架應以“風險預防、動態適應、多方協同、智能驅動”為支柱,構建一個能夠與人工智能系統共生演進、具備學習和預測能力的動態治理體系,其落地需要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的協同推進。“生成式治理”的理論框架并非具體的政策“處方”,而是一種元治理理念和能力建設路徑。面對生成性、智能化治理對象,治理體系自身必須被改造為生成性、智能化主體。通過“預防性治理”將重心前置,通過“適應性治理”實現動態演進,通過“協同性治理”聯結多方主體,通過“智能化治理”提升核心能力,最終目標是實現治理系統與人工智能技術生態之間從“對抗博弈”到“協同共生”的范式躍遷。(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米加寧,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新質生產力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生成式治理、新質生產力、數字政府,主要著作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數據科學對社會科學轉型的重大影響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十大認識論問題》(論文)、《生成式治理:大模型時代的治理新范式》(論文)等。
網絡空間的安全困境、秩序演變與中國方案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魯傳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空間治理已從最初單純的“互聯網治理”轉向更為廣泛的政治、安全與經濟領域的綜合治理,網絡空間秩序的內涵和實踐意義不斷演變與重塑。如何在國家利益博弈與多元治理模式之間找到協調路徑,構建一個穩定、公正和可持續的全球網絡空間秩序,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國提出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提供了新框架和新方案,應以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網絡空間規則制定。這一理念以尊重網絡主權為基礎,強調網絡空間國際合作,共同應對網絡空間的安全、發展、穩定等挑戰。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具有雙重理論價值:一方面,確立網絡空間的公共屬性,強調各國享有平等的治理權利并需承擔共同責任,旗幟鮮明地反對技術霸權與單邊主義;另一方面,揭示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呼吁國際社會協同應對數據安全、網絡犯罪等跨境挑戰,攜手建設開放、包容、安全的數字世界。
2025年是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周年,歷經十年發展,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展,對內成為引領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對外成為推動全球網絡空間秩序構建的主要方向。(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魯傳穎,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基地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國際安全與網絡安全、網絡空間全球治理、人工智能與新興技術治理,主要著作有《網絡空間治理與多利益攸關方理論》《全球網絡空間穩定:權力演變、安全困境與治理體系構建》《國際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中國方案》等。
人工智能時代的網絡空間治理:技術嵌入、人類主導與人機協同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蔡翠紅
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實施政策、規則及技術標準,協調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私營部門和公眾等多方主體,共同管理和規范網絡空間,以維護其安全、穩定與繁榮的活動。在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正面臨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人工智能之于網絡空間治理,不僅是一場技術革新,更是一種治理范式轉型,對于網絡空間治理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的作用在全球網絡空間治理中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為人工智能尚不具備規范判斷與制度設計能力,其透明性、倫理性與權責屬性仍依賴人類塑造。人工智能賦能不應被誤解為人類角色的讓渡,而應視為治理邏輯、責任結構與價值共識的重構契機。技術能力的提升,對治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引導人工智能服務公共利益、限定邊界、保障糾錯機制——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秩序的穩定與韌性。
總之,人機協同治理不僅意味著治理工具升級,更是治理哲學與制度倫理的再定義。問題不在于人工智能能做什么,而在于人類應讓人工智能做什么;不在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而在于人類如何智慧地引導和規范人工智能。唯有在人類價值主導的治理框架下,我們才能在高度數字化的時代,實現效率與正義、自動化與人本治理的動態平衡。人工智能不應是治理的終點,而應成為制度進化的新起點,推動我們重新定義權力結構、責任邊界與治理價值的未來。(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蔡翠紅,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上海美國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網絡空間治理、數字治理、數字戰略、網絡政治與中美關系。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安全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全球網絡空間治理》《中美關系中的網絡政治研究》《網絡時代的政治發展研究》等。
好評中國 | 精準發力讓數字人才活力奔涌
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絲路發展論壇7月24日在福建泉州召開。在數字絲路這條“信息高速公路”上,唯有以“全鏈條”精準發力激活人才活力,方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數字動能”。
數字絲路的核心是“數字連接”,連接的前提是“人才支撐”。人才引進必須以系統思維謀全局、打基礎、利長遠,既要立足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等機遇因素“量體裁衣”,在空間層面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時間層面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也要利用多元性、協同性資源,推動“政校企社”四方聯動、共育共享,以“產教融合、工學一體”架構起“成才階梯”。與此同時,要破除地域、戶籍、身份等壁壘,建構更加開放、包容、有序的“百鳳入巢”格局,培育懂數字、懂貿易、懂規則的復合型人才。
人才用起來才是生產力,用活了才有創新力。用人單位、孵化企業、政府部門等多元主體應當組成“全鏈條”人才要素市場,正確處理事業發展“需求側”和人才資源“供給側”關系,讓人才的“專長”匹配“數字絲路”的“需求”。一方面,緊扣改革創新所求、產業升級所需、企業發展所缺,推動人才傾向與組織意愿、個人專長與職務要求高度契合、充分對接。另一方面,將數字人才評定標準的社會化、市場化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授予用人主體更大自主權,堅持實踐導向、自下而上、因時而變的基本路線,突出能力貢獻,尊重人才價值,以“英雄不問出處”的氣魄涵養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的人才“生態圈”。
水深則魚悅,林茂則鳥喜。要完善激勵機制、優化創新環境,最大限度激發數字人才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正向激勵方面,健全考核評價制度,以“人才+重大工程”的整合模式取代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定量標準,構建以創新、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有針對性地提供保障性政策供給與發展性資源支持,不斷增強數字人才的成就感、歸屬感、獲得感。特別是要將績效管理、容錯糾錯有機串聯,對先行先試、探索試驗中的失誤錯誤免予問責或從輕問責,從而不斷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充分涌流。(作者:沈文雨,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銳評 | 這些老劇為啥能成為經典
據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廣電集團主辦的“重溫經典”頻道將于7月至9月播出一批抗日戰爭題材經典視聽作品。影視作品重播展映,是對其文化內涵的認可。
藝術是大眾的、人民的,文藝創作是基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經典作品是一個時代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的高度濃縮,具有歷久彌新的藝術感染力,揭示了普遍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正如“亮劍精神”“許三多精神”所傳遞出的堅韌、果敢與集體主義精神,感染了無數觀眾。《雞毛飛上天》《情滿四合院》,則蘊含著改革開放浪潮下的生活方式、社會變遷的印記。
文藝當與人民同行。情感共鳴是文藝創作的精神內核,需深耕內容、拓寬視野、創新表達,建構與群眾的深度情感關系,回歸藝術創作的本質。聚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社會現實,通過多樣化的藝術表達,體味藝術美感、領悟時代精神,用心用情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新時代的故事、奮斗圓夢的故事。
崇德向善、德藝雙馨,應成為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追求。青年文藝工作者要傳承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神火炬,把崇德尚藝作為畢生功課,更要創新表達方式,抒發人民心聲。堅持潛心打磨、精益求精,堅持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藝術精湛相統一,凝聚社會價值共識,努力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經典”。(作者:李非燃,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