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投資中國”展區。
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攝
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里市的比亞迪工廠,一輛新能源汽車正在組裝中。
盧西奧·塔沃拉攝(新華社發)
7月16日,觀眾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了解人形機器人。
唐 克攝(影像中國)
7月13日,山東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集裝箱作業繁忙有序。
韓加君攝(影像中國)
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頂住壓力、穩定增長,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這是在二季度以來國際形勢急劇變化、外部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取得的,充分展示了中國經濟的抗壓能力和強大韌性。近期,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巴克萊等國際投行紛紛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我們邀請4位外國專家學者,解讀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密碼。
推動全球綠色轉型
馬爾科·奧雷里奧·德門東薩
在應對氣候變化這場關乎人類生存的行動中,世界需要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
中國是推動全球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在北京參加首場金磚國家智庫國際研討會期間,還是在浙江湖州安吉縣舉行的有關全球綠色發展的國際研討會上,一次又一次中國之行讓我了解到中國在保護環境、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決心。
我看到了中國付出巨大努力改善生態環境,也看到了中國綠色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浙江湖州為例,作為中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湖州推出一系列激勵措施,包括對達到轉型目標時序進度的企業給予貸款貼息補助、對符合碳減排支持工具要求的貸款給予獎勵等,出臺《湖州市綠色金融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對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起到規范引導作用。這些激勵舉措帶來顯著成效,湖州市綠色信貸年均增長41%,綠色信貸余額占全部貸款比重超33%。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綠色發展對經濟韌性及長期增長潛力具有積極影響。一方面,綠色經濟刺激了可再生能源、可持續農業、可持續建筑等行業的發展,減少對碳密集行業的依賴;另一方面,投資綠色基礎設施將使得國家在面對極端天氣事件時脆弱性降低。此外,綠色發展鼓勵對新技術和更高效的生產流程進行研發,帶來生產力的可持續提升,對于經濟增長的長遠影響更加顯著。
近年來,中國綠色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在風電、光伏、碳捕集系統、儲能系統、綠氫以及電動汽車等綠色技術領域都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并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不久前比亞迪巴西乘用車工廠首車下線,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在巴西街頭越來越常見。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6.2%、53.3%,綠色產業保持較高增速。
巴西與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的議程高度契合,與中國的合作已經成為巴西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巴西擁有得天獨厚的清潔能源資源,在生物燃料運用方面擁有悠久歷史,中國在電力運輸、油氣資源可持續開發等領域的創新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關鍵礦產對于全球能源轉型及新能源產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中國在關鍵礦產冶煉加工領域擁有顯著優勢,巴西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希望提升本國加工能力,創造就業機會和發展機遇。秉持互利共贏理念,兩國合作將有助于雙方經濟長期增長。
今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將在巴西貝倫舉行,各方將討論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在應對氣候變化這場關乎人類生存的行動中,世界需要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期待與中國攜手共創一個更加繁榮的綠色未來。
(作者為巴西應用經濟研究所國際研究部高級研究員)
外國企業的投資熱土
貝爾納·德威特
中國歡迎外資、需要外資,也高度重視外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和吸引力,成為外國企業重要的投資熱土。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舉措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為志在長遠、銳意進取的跨國企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
中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對于跨國企業而言意義重大。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等。這些舉措體現了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為穩定外資預期、提升投資便利度,中國各級政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從簡化審批流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到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質擴容,一系列舉措體現出中國對跨國企業在推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就業促進方面所發揮作用的高度重視。在金融、教育、醫療等多個關鍵領域,外資準入門檻持續降低,跨國企業正日益深度融入中國新發展格局。2025年上半年,在中國的外資企業進出口6.3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連續5個季度保持增長;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資企業達7.5萬家,創2021年以來同期新高。
隨著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比利時企業在醫療健康、生物制藥、先進制造、綠色能源、食品加工、物流等領域的優勢愈發顯現,與中國推動經濟綠色轉型、數字賦能、消費升級的政策高度契合。以銀發經濟為例,中國市場對高品質醫療服務和智慧健康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提升,比中雙方在生物科技、醫療設備、專業護理等方面的合作空間巨大。此外,科技創新和聯合研發正成為歐中合作的新引擎,中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快速發展,為雙方在聯合研發、技術共享和聯合投資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機遇。
應當看到,在華開展業務的部分歐洲企業仍面臨一些現實挑戰,特別是在技術、制藥、金融等行業,對監管體系的熟悉與適應仍需時間。一些跨國企業在股權結構、牌照審批等方面還面臨操作難題。更加成熟、透明、可預期的市場體系,將為歐中經貿合作注入更多信心。
中國歡迎外資、需要外資,也高度重視外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隨著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措施的持續出臺,未來跨國企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為各國帶來更多的新機遇。
(作者為比利時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德威特律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
科技創新重塑核心競爭力
杰瑞米·史蒂文斯
“技術驅動”“創新驅動”已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模式。中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顯著的溢出效應
10多年來,我的研究重點始終是中國經濟以及非洲與中國在經貿、投資領域的互動。我就中國經濟的表現向非洲的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議,并向中國企業介紹非洲市場的機遇。
近兩年來,“新質生產力”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新能源、人工智能、無人駕駛、航空航天……中國在一系列前沿領域的突破,表明科技創新正在重塑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研究表明,中國與美國、歐盟之間創新能力的差距逐步縮小。這得益于中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大力培養研發人才,培育專業化產業集群,為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利條件。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其中,超過77%研發投入來自企業,企業成為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在人工智能、新材料、裝備制造等領域,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崛起,助力中國成為全球創新中心。
中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顯著的溢出效應。得益于創新帶來的技術優勢,中國成為新能源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以光伏產業為例,今年前5個月中國新增光伏裝機1.96億千瓦,目前光伏總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中國在構建清潔能源體系的同時,也培育了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光伏全產業鏈。從裝備制造到技術研發,再到電站建設運營,中國光伏產業展現出規?;?、專業化、集群化態勢,這正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成功范例。
“技術驅動”“創新驅動”已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模式。中國在新興領域加大投資,這些領域的發展不僅為民眾提供了質量更高的產品與服務,也對其他領域產生正向引導作用,創造更多的國內需求。中國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自動化生產線等,對傳統制造業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取得積極成效。2025年上半年,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3.1%、35.6%。
誠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要求勞動力市場的適應與調整。自動化、智能化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應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全社會應加大勞動者技能投資,幫助勞動者適應創新驅動增長模式。
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為非中合作帶來新的機遇。當前非洲大陸正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但面臨技術難關和資金缺口。2024年,中國出口的光伏組件中,約有47%流向全球南方國家,創歷史新高。得益于創新帶來的競爭優勢,中國新能源企業為非洲提供了成本更低、可靠性更優的能源方案,助力當地可持續發展。非洲各國期待與中國在知識共享與技術轉移方面開展更多合作。
(作者為南非標準銀行集團亞洲經濟學家)
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蔡偉才
通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拉緊與其他國家的經貿紐帶
近年來,中國采取多種措施擴大對外開放,鼓勵外商投資。在法律制度層面,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在引進外資方面顯示出透明度和包容性,加強外資知識產權和商業技術秘密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在金融領域,中國已經徹底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外資在中國金融業持股門檻大幅降低。
7月2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落下帷幕,651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境外參展商占比增至35%。在全球經濟艱難復蘇的背景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舉辦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鏈博會等重要展會,向世界各國商家敞開市場大門。通過這些展會平臺,各國企業獲得了更多市場信息,不斷拓展商機,這有助于全球經濟復蘇。
中國不斷完善引資政策,持續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作為一位資深銀行從業者,我關注到中國金融市場不斷對外資擴大開放,這為外國金融企業和保險企業提供巨大商機。最新數據顯示,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在中國國內的總資產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外資銀行衍生品業務在中國國內市場占比近20%。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提升跨境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大力促進跨境匯款支付和人民幣結算等業務的發展,持續深化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使更多境內投資者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投資,且允許更多合規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境內的基金證券期權交易。
通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拉緊與其他國家的經貿紐帶,形成高新技術投資、研發、產業化的良性循環。以泰國為例,近年來中國企業對泰國的投資更多集中于先進制造業、新能源和信息通信等領域,包括電動汽車、5G、電子商務、可再生能源和無人機等,這些投資非常符合泰國工業發展方向,對泰國產業升級起到了積極作用。
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超21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同期新高。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經貿環境下,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令人鼓舞,將為各國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同各國更好實現共同發展、彼此成就。
(作者為泰國開泰銀行業務發展專家)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