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偉大歷程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黃一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央八項規定是黨中央徙木立信之舉,是新時代管黨治黨的標志性措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抓作風入手,以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以釘釘子精神糾治“四風”,推動管黨治黨水平整體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徑。新時代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偉大歷程,是一個制度上不斷完善、執行上不斷深化、實踐上不斷豐富的過程,是一場深刻的制度之變、行動之變,引領塑造了一場激濁揚清、固本培元的風氣巨變,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凝聚起強大正能量。
當前,我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肩負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任務十分繁重,面臨的執政環境異常復雜,自我革命這根弦必須繃得更緊。”這就要求我們,在新征程上始終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把中央八項規定作為管黨治黨的鐵規矩、硬杠杠,把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重大而嚴肅的政治任務,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優良作風凝心聚力、干事創業,以好作風好形象為保障,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黃一兵,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專業研究方向是黨的歷史和黨的思想理論,近年來主要從事習近平總書記著作編輯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工作,先后參與編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等基本理論著作;參與編寫《中國共產黨歷史》等黨史基本著作。
中歐文明交流互鑒的現實基礎與路徑拓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 張金嶺
從倡導“文明交流互鑒”到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中國重視將文明交流互鑒作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東西方文明的代表,中歐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具有全球性的示范意義。中歐均倡導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交流,在很多事關各自發展和全人類社會的議題上,擁有政治共識與契合的價值觀,雙方50年的關系歷程也為彼此開展文明交流互鑒夯實了現實基礎。
著眼于中歐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化、提升和鞏固中歐關系的韌性,雙方應強化多層級互動,增進政治互信與戰略互信。雙方應深化多維度對話,共建互利共贏的合作框架。在交流合作中尊重雙方的核心利益,在所有交流合作實踐中追求雙贏。雙方應加強多領域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基于各自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轉型方面的優勢,為世界各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與幫助;共同推進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推動非歧視性貿易規則的完善,并通過協商機制化解經貿摩擦,以實際行動強化雙方的供應鏈韌性;牽頭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繼續共同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及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事件。(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金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導。研究方向為歐洲社會文化、法國研究、文明交流互鑒等,出版專著《多元法國及其治理》《法國人文化想象中的“他者”建構:基于里昂的一項民族志研究》《公民與社會:法國地方社會的田野民族志》等,發表論文30余篇。
進一步增強干部履職擔當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中南大學社會穩定風險研究評估中心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 高小平
加強干部的改革創新意識教育,是提高干部改革落實能力的重要方法。實施“雙環學習”,一方面讓干部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習慣性防衛”造成的思想障礙,避免用“我們這里特殊”的固化思維方式想事情;另一方面訓練跨界知識嫁接、異業對標、觸類旁通等思維方法,加深對改革本質、國家戰略的認知,找到思想問題的根源,把遇到的問題放到一個更廣闊和更長遠的背景下去思考,更新觀念,釋疑解惑。
創造性地執行政策,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對各級干部的基本要求。由于改革的復雜性具有大系統的多屬性和多變量特征,需要研究政策執行范式的突破,即變線性執行思維為系統化創新執行模式。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優化信息系統,建立干部與群眾直連的區塊鏈式信息平臺,將干部與群眾的政策執行積極性轉化為共同發力的實踐力量。應用現代科技,自動識別政策執行中的信號失真,降低政策執行偏差的發生率,提高政策執行中的動態修正能力。探索構建創造性執行的示范模式,樹立“復雜性上限”改革標桿,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將難度最大、群眾最急需、任務最為緊迫的改革項目排在優先位置,鼓勵有條件的基層單位率先行動,形成改革的破竹之勢,加快全面改革的進程。(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高小平,中南大學社會穩定風險研究評估中心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行政管理制度創新研究”首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體制改革、服務型政府、政府應急管理、績效管理等。
人民論壇網評 | 以民聲應民生
人民的心聲與呼聲,是治國理政的源頭活水,是蘊藏于老百姓“柴米油鹽”之中的“無字之書”,其中更有我們破解時代課題、探索發展的“真經”。廣大黨員干部唯有真心實意俯身傾聽,以民聲呼應民生,才能取得“真經”,推動頂層設計朝著民之所盼同向而行、與民生溫度同頻共振。
讀懂第一手民情。社區里的家長里短,田間地頭的農事閑談,網絡空間的留言評論……這些看似細碎的聲音,實則是真實的社情民意“晴雨表”。黨員干部首先要撲下身子,走進尋常巷陌、深入生產一線,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拉家常、話冷暖,才能聽到不帶“濾鏡”的真心話,掌握未加“修飾”的第一手資料,讓決策更接地氣、更合民心。
回應每一個呼聲。浙江嵊州傳承發展“民情日記”、北京“回天有我”社區治理模式等生動案例啟示我們,真經之“真”,不僅在于原汁原味傾聽,更在于真解決問題、解決真問題。實踐中,對于能夠立即解決的問題,要馬上行動、立行立改;對于需要長期推進、久久為功的工作,要制定計劃、持續跟進,讓群眾感受到民聲被重視、訴求被回應的溫暖。
凝聚每一條民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讓每一條有價值的建議、每一個來自群眾的“金點子”,都能順暢地納入決策考量的廣闊視野。在此基礎上,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健全吸納民智的長效機制,對群眾在實踐中探索出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總結提煉、科學論證、積極推廣,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更加富有成效。(作者:王明君 戴佳旸,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網評 | 年輕干部既要“小步快跑”,更需“小火慢熬”
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不能簡單地追求完成配備指標、達到規定比例,一味地給帽子、上位子,而要遵循干部成長規律,注重壓擔子、搭梯子,做到快慢有度,緩急有方。
年輕干部成長更需要“小火慢熬”。“小火”,意味著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式的培育培養理念;“慢熬”則是指在實踐磨礪中要耐得住煎熬、不斷積累沉淀。對年輕干部而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情緒、投機取巧的態度,在“火”上熬得住,多到基層一線去接一些“燙手山芋”,鉆“矛盾窩”解“麻煩事”,用心用情用力去解決一批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問題,在急難險重中累經歷攢經驗,在“小火慢熬”中逐步成長成才,最終方可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年輕干部成長成才既需要干部自身努力,也離不開組織關心激勵。用人單位要扛起干部培養主體責任,在日常工作中多給機會、多搭平臺,舍得把年輕干部放出去鍛煉,開展跨系統、跨領域的交流輪崗,讓那些長期默默實干、真正有能力的年輕干部脫穎而出。組織部門要牢牢把握干部成長規律,探索年輕干部“一線去、一線取”的培養路徑,采取精準式“點兵”、成建制“編組”等方式,分類分批把年輕干部安排到鄉村全面振興、招商引資、項目攻堅等關鍵崗位上去“墩苗”歷練,在一線經風雨、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作者:郭偉鋒,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