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家里手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玉舉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并從外部環境、內在條件、工作推進情況等三個方面深刻分析,指出:“有的領導干部能力不足,面對國內外新環境新挑戰,不知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對這個問題,要高度重視,切實解決。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就黨員干部能力本領提出明確要求,包括增強“八項本領”、提高“七種能力”“七種思維能力”,等等。新征程上,各級黨員干部要準確把握什么是高質量發展、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努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家里手。
高質量發展不只是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只是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黨員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既要認識、尊重、順應規律,不超越階段、不超出條件安排,制定長遠規劃時保持歷史耐心、反復研究論證、謀定而后動;又要在目標任務定下來后,雷厲風行抓落實、久久為功抓落實,不斷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李玉舉,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作,主要研究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國際經濟等。
為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良好制度環境
——東北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 田鵬穎
企業家精神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由“第二個結合”而形成的精神形態,是一代又一代企業家群體在探索民族復興之路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鍛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日益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強大內驅力。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培育、激發、保護和踐行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共同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來提供強有力的規制保障。
完善健全的制度環境是激發和培育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條件,唯有制度系統完備、運行有效,方能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企業家精神的持續涌現提供可靠保障。激發企業家精神要依法保護企業家創新權益,為企業家創新創造活動服下“安心丸”,建立合理的收入制度和完善的保障制度,既兼顧效率又體現公平,為激發企業家精神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環境。保護企業家精神,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基礎,可靠的法治保障是關鍵。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市場中所有經濟活動要在一套科學而嚴密的法規體系規范下來進行。這要求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嚴格依照法律條款捍衛企業家的創新權益,以完整有效的法律法規體系營造穩定的創新預期環境,為企業創新實踐活動構筑堅實的法律后盾,從而進一步保護和激發企業家在遵守法律前提下勇于創新的積極性。(選自《國家治理》2024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田鵬穎,東北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應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工程方法論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研究等。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等30余部。
資本市場賦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難點與對策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錢雪松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系新質生產力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時代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和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對資本市場提出更高要求。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資本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風險分擔、強化激勵約束等方面具有獨特功能。兩者緊密相連,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保障和源頭活水,后者是前者的強大動力和關鍵支撐,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對培育新質生產力進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當前實際看,我國資本市場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融資體系不匹配、估值方法不適配、投資者保護機制不完善、耐心資本供給不足等難點和堵點。為此,可通過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活躍并購重組市場,匹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融資需求;探索優化科創企業估值評價體系,提升資本市場定價能力;加強監管與退市制度,提升公司治理和投資者保護水平;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培育壯大耐心資本,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賦能,進而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2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錢雪松,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長期研究中國轉型與發展問題,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等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公司治理和企業資本配置研究》《數據要素市場:原理與實踐》等。
人民論壇網評 | 始終做到干凈干事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在《之江新語》發表過一篇題為《要“干事”,更要“干凈”》的文章,文中談到,領導干部更要懷著強烈的責任感認真干事,懷著如臨如履的心態保持干凈。這一論述告訴我們,既要在遵規守紀中筑牢底線,也要在擔當作為中彰顯初心。
日常工作中,少數干部或以“干凈”為由消極避責,把“不干事就不出事”當作“護身符”;或因“干事”心切突破底線,將紀律規矩拋諸腦后。這源于未能真正理解“干凈”與“干事”的共生關系——二者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干凈是干事的前提,失去紀律約束的“干事”終將誤入歧途;干事是干凈的價值,離開擔當作為的“干凈”只是消極自保。
浙江“千萬工程”便是生動注腳。從“垃圾圍村”到“和美鄉村”,正是黨員干部在嚴守廉潔底線的同時主動作為,才成就了這一改寫千萬鄉村命運的工程。紀律不是“枷鎖”而是“安全帶”,它為干事創業劃定“安全區”。
作風建設需構建“正負雙向”的制度體系。一方面,要以“負面清單”劃出紅線,通過警示教育讓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另一方面,要以“正面清單”激勵擔當,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為實干者撐腰。制度的精準滴灌,讓干部既能在紀律框架內放開手腳,又能在干事創業中守住底線。
黨員干部既要在理論學習中筑牢“不想腐”的思想自覺,更要在實踐中錘煉“能干事”的過硬本領。真正的作風建設,從來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起而行之,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要敢接“燙手山芋”,既要做到“干事”過程干干凈凈、“干事”結果明明白白,更要讓群眾見到實效。(作者:陸泱萍,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網評 | 戰風斗雨亮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防汛搶險救災各項工作,全力搜救失聯被困人員,果斷轉移安置受威脅群眾,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汛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黨員干部要敢于迎難而上、帶頭沖鋒,在防汛抗洪救災一線亮身份亮作為亮作風,以實際行動答出防汛救災高分答卷。
防汛救災寧可十防九空,不可萬一失防。在抗擊臺風“蝴蝶”中,廣東茂名信宜市貴子鎮中和村村干部嚴防死守,以“教科書式”的預警,在5000立方米山體滑坡中實現零傷亡。廣大黨員干部要強化底線思維、極限思維,聞“汛”而動、迎“汛”而上,主動到災情最重、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挑梁負重、擔當作為。
要把“嚴細實”的作風體現到方方面面,組織協調要事無巨細,確保“有備無患”;鏖戰一線要膽大心細,緊盯薄弱堤段、險工險段、病險水庫等重點部位,爭分奪秒筑牢“前沿陣地”;值班值守要像釘子一樣堅守在崗位上,確保信息暢通、“事事落實到位”。
黨旗所指,行動所向。各級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組建黨員突擊隊、先鋒崗,確保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把防汛救災一線作為“練兵場”,廣大黨員干部主動發揚“我是黨員我先上”的奉獻精神、拿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在抗災一線錘煉作風、彰顯擔當。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動深入群眾,做好防災宣傳、情緒安撫,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有醫療,尤其關注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同時,動員群眾力量,切實凝聚起防汛救災的強大合力。(作者:萬學林 劉彩霞,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
